追风筝的人

作者: 桂圆柿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10:56 被阅读0次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它是一本经典的小说,值得看。但是也仅仅是想想,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看,也没法苟同看完书的人的看法。这书在家里落灰有些时候了,我一直没看。一个星期之前我拿起了这本书,不过也仅仅是拿起,只有偶尔的睡前看两页。怀着不以为意的态度看着,刚开始没有太多感触,偶尔会有“弃文”的想法。后来学校里组织了经典诵读的活动,这就是一个引子——我爱上了他。

          之前有看过一些外国小说,太过注重于小说的情节,而忽略了其中的历史背景。比如看《飘》的时候就犯了这种错误。我在第一遍的时候只是随着女主人公的经历看着,感受这她的坚强和成长,同时也不认同她把利益和婚姻挂钩的想法。第二遍的时候就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说了那么多,好像有点跑题了,哈哈哈。

          伊莎贝尔.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如果说在看之前我不屑一顾,看完后我却泪流满面。我不知道我为谁哭泣,为哈桑,为阿米尔,为索尔博,又或是为他们那美好的过往生活,还是那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人民?

          富家少爷和仆人哈桑的故事由此展开。在一次风筝大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这是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转折点。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却被阿塞夫欺凌,阿米尔看到了却不敢挺身而出。至此,阿米尔一直在愧疚中,不安中度过。他想要逃避,又逼迫哈桑和阿里离开了。在后来父亲的好友的谈话中,知道了一个秘密——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开始了自我救赎。

          阿米尔一直想要得到父亲的关注,想要赢得风筝大赛。而在赢得后他并不开心, 因为对友人的愧疚横亘在他心头。他想起父亲的话“一个不能挺身而出的人是懦弱的”,他在痛苦中挣扎。有一个情节——他希望哈桑打他,以此来消除自己心中的愧疚,而哈桑把石榴按在阿米尔额头,说“现在你感觉好受一点了吗?”我对这一情节深有感触,心理的痛想要通过生理的痛释放出来。终归是饮鸩止渴,所以呀,要想自己心里不难受,就要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人。可是每个人难免会犯错,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要勇敢面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一个人如果可以做到此生无愧于心,那就是极其难得的了。在阿辛汉在信里说“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当你做错了事,你痛苦才恰恰说明你的良心和美德。

          阿米尔一直把父亲当做自己的榜样,为父亲所做的事感到自豪,为父亲的勇敢而动容。父亲教会了他许多,教他处事之道,教他为人美德。父亲曾说“当你撒谎,你剥夺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所以当他得知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时,他才会那么愤怒,好像自己由此以来的信仰被推翻。父亲被分成了两半,阿米尔是被承认的一半,哈桑是不被认可的一半。阿辛汗说“当罪行导致善行,才是真正得到自我救赎的方式。”父亲施舍街头的穷人,建了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都是自我救赎的方式。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自我救赎,才能得到宽恕。

          索尔博是哈桑的儿子,心地善良,和他的父亲一样,却有这与他父亲相同的遭遇。索尔博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在自我忏悔,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他说“爸爸常说,甚至伤害坏人都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还因为坏人有时会变好。”那么善良的孩子却遭受这不堪的一切,所以才会在知道又要回到孤儿院(那可怕的地方时),才会对世界不抱任何希望的吧。有希望才会失望,才会绝望。不愿意在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此世界只剩黑白。在结尾时,阿米尔和索托博放起了风筝,像以前哈桑为阿米尔做的那样去为索托博追风筝。会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的,对吗?

          风筝是希望,是回忆和现实的接口 ,是两个纯真少年的友谊的象征,是美好生活的钥匙。没有人会不喜欢当时的那个少年,和那在梦中都会笑醒的欢快时光。“战争”和战争毁掉了一切,只剩下物非人非,徒留伤悲。一场美梦醒来,那深深的空虚无力感,那现实与梦想的差距。那个可以为我千千万万遍的少年,在向我挥手远去。

          这本书让人百感交集,我在要不要看第二遍上有点踟蹰。我害怕又看一遍就又要感受那爱,那愧疚,那痛苦。但是他又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让我被它吸引。希望每个人都有那个永远不会欺骗你,为你千千万万遍的那个少年!

    追风筝的少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wh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