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作者: 做个快乐的废柴肥宅 | 来源:发表于2022-10-15 08:40 被阅读0次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代表作,此《罗生门》非电影《罗生门》,电影版的是由芥川的另一部成名作《竹林中》改编而成。

    小说《罗生门》讲述的是一个家丁被主人辞退之后,在罗生门避雨思考出路。“饿死还是当强盗?”是家丁对自己的叩问,也是对社会环境的拷问。

    罗生门不仅仅是繁华与萧条的边界线,也是生与死、善与恶的对立划分区。当他看到老婆子为了做假发而拔女尸的头发,听到女尸生前为了营利将蛇肉分段谎骗士兵是鱼干时,他完成了从对违背道德的质疑到为了生存坚定不择手段利己的转变。

    故事很简单,篇幅也较短,读完之后,内心没有多大的波澜,也没有过多的出乎意料。但在平淡中,我不禁对以往的认知产生了诘问。

    在和平年代,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一切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为了个人的得失,践踏了社会人的共识,挑战了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他们当然是人类义愤填膺的对象。

    毕竟事事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为人所喜欢的。虽说人的本性都有自私的成分,可是无底线的自私,只一味索取不愿付出,更不懂感恩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

    但是过滤我们日常生活的底色,将利己主义上升到生存的层面,道德与良知是否能与之抗衡?或者说,人的道德感到底能否撼动对生的渴望?

    书中的家丁,即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不是立刻就有勇气成为强盗的,虽然想到了为了活着不择手段,但是也终究缺少勇气。初见老婆子作恶时,还是正义感油然而生的,憎恨、愤懑,跳出来阻止、呵斥,只是当老婆子将一切的恶归结为生存需要和不得已时,家丁内心才有了转变。

    友善、和谐的环境能将人内心的良善发扬光大,而恶意丛生、人人为己的环境也可以让内心的魔鬼茁壮成长。

    古语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足是有礼的前提,衣食富足,人才有自尊心与羞耻心。活着是生命的最高标准,也是底线要求。

    人是趋利避害的生物,当在生死关头,个人的生存欲望与道德的高尚情操发生冲击的时候,到底会选择哪个?

    发生火灾、洪灾是不顾一切的逃命还是舍己为人地救助陌生者?当沙漠中只剩下半瓶水,是留给自己还是奉献给同伴?当死亡临近,抢下别的馒头就能活,不抢就只能等死,是抛开道德情操抢馒头活下来,还是坚守原则底线等待着死亡的宣判?

    没有温饱忧愁的生活,没有贫富差距加剧导致内心秩序失衡的环境,是不是就能降低这种两难选择的概率?

    另外,生死攸关,舍己为人还是利己主义,都只是人一瞬间的铭感选择,没有理由可是说清。有的人做了一辈子坏人,最后也可以舍生取义,有人做了一辈子好人,瞬间抉择,也可以不再无私。人性的复杂,正是在于每个选择瞬间的不确定性。

    与其说作者利用这个故事是对利己主义者的批判,不如说作者是对人性中“生存与道德”伦理的拷问,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讽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yh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