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No. 1031
【科01】原人论发微录(并序)
晋水沙门 净源 述
【科02】治平改号之明年。杭郡崇因大师可中。以原人论洎科文为贽。请余览之。或有述焉。因念斯论之作也。盖斥二教之浅近。会一乘之渊缊。故其论旨皆用佛祖之言。儒道之语以成。文体非夫学深通古。洞仲尼之垂范。究伯阳之立言者。则罔措其怀矣。不尔则何以后叶孙谋。比肩继踵而传授道德耶(源)。畴昔尝读圆觉疏钞之广者。而其间穷万法推一心章。惟灼实开决疑滞。布在钞文明犹指掌。于是不揣捣昧录广钞之要辞。发斯论之微旨。庶乎吾祖深文奥义。未坠于地。而请者之心亦无鈇然。既录论主钞辞。以发微旨故号之曰发微录焉。
时 圣宋六叶岁次甲寅八月十一日 于钱塘贤首教院 序
【科01】原人论(并序)
题标《原人论》者,原,考也,穷也。谓博考内外推穷万法原其人道以一心为本焉。人字,有二释:一多思,二多恩。《涅槃经》云:以多思,故盖能思量善恶异余趣也。若言多恩者,有慈恩德亦异余趣。故《净名疏》云:贵于万物而始终不改谓之人。《智论》云:行人法故论者问答析征诠于慧学也。
故下文以排权斥浅会偏归圆皆析征耳,并序者以论题兼于自序,故云并也。序者,舒也。舒述三教之浅深四篇之生起也。若以并序对《原人论》两对在焉,序,为能序。上三字为所序。即能序对论为能诠,原人为所诠,即能诠所诠对。
【科02】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沙门 宗密述。
终南者,自帝都南八千里外迭嶂千重,危崖万仞,南垂遐远极南海隅,故曰终南。释名曰山者,产也,生产物也。草堂始因罗什于大寺中构一堂,以草苫(诗[(廉-(前-刖))-〦+立]切亦草类)盖之而译诸经论则草堂之名始于秦什也。
圭峰者。此峰形势状如玉圭,因以名焉兰若,此翻无喧诤沙门,此云勤息出家者之通称也。次各讳即别称也,且西天以称名为尊,故子名有兼于父母者,而后世称之中夏以避名为尊,父母既亡闻名则心瞿(音句惊悲也)。故人与讳之,然庙中不讳,临文不讳按法集序(裴休述也)云:圭峰宗密禅师,诞形于西充,通儒书于遂宁业既就,将随贡诣有司会有大德僧道圆得法于,成都荷泽大师嫡孙南印(即荆南张禅师)开法于遂州大云寺(即道圆也)。
禅师游座下染削为弟子,受心法。他日随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得圆觉了义未终品,感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行矣。
无自滞于一隅也。禅师稽首奉命,此去抵襄汉会有自京师负云华,观大师华严疏至者。禅师一览升座而讲听者数千百人,远近大惊,然后至京师诣云华寺,修门人之礼,北游清凉山,回住于鄠(音户)县草堂寺。未几,复入寺南圭山所至道俗归依者如市,得法者数百人,着圆觉大小二疏,华严金刚起信唯识四分法界观皆有章句(先儒注疏皆谓之章句)。自是圆顿之教大行于世,其他原人道之根本,会禅宗之异同,皆随叩而应待问而答。或徒众远地因教诫而成书,或门人告终为安心而演偈,或凞怡于所证之境告示初心,或偃仰于所住之山歌咏道趣其文广着其理弥一其语简省其义。弥圆门弟子集而编之,凡若干篇成十卷,昭昭然定慧之明镜也。
禅师以法界为堂,奥教典为庭宇,慈悲为冠,盖众生为园林。终日赞述而未尝以文字为念,今所传者盖荆山之人,以玉抵鹊(盐铁论云:荆山之人以玉抵鹊言其玉多而不宝之也抵击也)而为行人之所宝也(行路之人得之乃传之为宝,喻吾师已到宝,所凡出言,指事无非妙门人自宝惜之耳)。
余高枕于吾师户牖之间久矣(吾师之教,圆顿明微,入其户牖,即无迷执之忧,故言高枕)知者不言,则后代何以仰吾师之道乎。于是粗举其大节,以冠集首上,皆法集序。文后人寡识或安于行愿钞前,或冠于斯论之首,甚与论题相反(彼序法集非序原人)今书之。于此录中欲明论主之行业耳,述者真谛云:佛说经曰撰菩萨造论,直申佛经,曰述。亦如仲尼述而不作也。
【科03】万灵蠢蠢皆有其本,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未有无根本而有枝末者也。
万灵蠢蠢者,蠢,动也。灵谓含灵。即有情正报也。
仁王经云:众生蠢蠢都如幻居而已,言万者且举大数新记云地空水陆蠢动含灵名数尘沙何啻万乎皆有其本者以蠢动蜎(音渊蜕也)飞胎卵湿化皆以真界为本源也。
万物芸芸者,月令曰:芸香草也(老子经注芸芸众多义也)。各归其根者,各归其所始也。有本作纭纭非也。且此语出道经,彼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玄宗注云:花叶芸芸者,生性归根今论主欲示依报之物对上正报之身,但改夫字为万字耳。未有无根下归明依正之枝末以一心为根本焉。
【科01】况三才之中,唯人最灵,而岂无本源乎。
况者,矧也。匹,拟也。矧依正之微者尚有根本。匹拟三才唯人最灵而岂无本源乎。三才者文心雕龙曰:仰观吐耀(天才)俯察含章(地才)高卑定位,故曰:两仪仪既两矣。唯人参之性灵所宗是谓三才。
【科02】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我禀得人身而不自知,所从来曷能知他世所趣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
且字语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亦出道经王弼注云:知人者,自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玄宗云: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禀受也。从来即过去,他世即未来。曷,何也。趣,向也。自不知过去所因,何能知未来所向乎。天下即现在古今下通三世。
【科03】故数十年中学无常师,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本。
“学无常师”此句出《论语》马融注云: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尚书》又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博考内外者。博,广也。考,校也。域外治于心,谓之内教。域中治乎身,谓之外教。已,止也。果,克也。
【科04】然今习儒道者,祇知近则乃祖乃父,传体相续,受得此身。
习者,学也。则者,承上之辞。祖者,祭法。正义曰: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始也。父者,《白虎通》曰父,矩也。以法度教子也。
传体相续者,言父传祖之遗体相续不绝也。《兰盆疏》云: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
【科05】远则混沌一气,剖为阴阳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万物,万物与人皆气为本。
混沌一气者,即阴阳未分清浊相和,故云一也。老子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搏手击也)。
剖为阴阳之二者,剖分也。即一气始分为阴阳二气也。二生天地人三者,阳气轻清为天,阴气重浊为地,冲和之气为人。
三生万物者,谓三才备方有万物,万物与人皆气为本者(起下文斥迷执一篇)。
【科06】习佛法者但云,近则前生造业,随业受报,得此人身。
“前生造业,随业受报”者但语辞,然业有善恶报,有苦乐,此则善业乐报。故云:得此人身(起下文人天教)。
【科07】远则业又从感展转,乃至阿赖耶识为身根本。
“业又从感”者归推业从贪瞋痴而有也(起下文小乘教)。
“阿赖耶识”者归推三毒我执从本识法执而生也(起下文法相教)。
不序破相者,以此教密显真性空寂之理,故不序之其显性教在区别了义中。
【科08】皆谓已穷其理,而实未也。
“皆谓已穷”等者习儒道以气为本,习佛法以识为本,但言已穷此身,而实未至本源也。
【科09】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内外相资,共利群庶。
然者,评量之辞。孔,谓孔丘,字仲尼,为鲁司,其父先娶施氏生子孟皮早亡,后娶颜氏,因祷尼丘山而生,遂以丘为名,尼为字,言仲者,次兄,孟皮故也。
老谓,老聃,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为周守藏室之吏,其母曾见日精下落如流星入口,因而有娠七十二岁而生[鴳-女+隹]发龙颜广颡长耳,故立其名。
释迦,此翻能仁。《长阿含》云:昔有轮王,姓甘蔗氏。听次妃之谮,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人以德归仁,[鬱-山+止]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
“者皆是至圣”者,《准清净法行经》如来先遣三圣往化支那(老子即摩诃迦叶,仲尼即净光童子)。
“随时应物”者,各随当时以应物机。
“设教殊涂”者,仲尼设教则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易道,即以六经训世也。伯阳设教,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槌提刑政,绝灭礼乐,即以道经二经训世也。能仁设教,乃辨性相,分化制示行位判权实,即以十二分教以训世,及出世也。“殊途”之言出《周易》彼云:天下同归而殊途。途,路也。
“内外相资”,下言三圣互相资助,同共利乐群庶众民也。
【科10】䇿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教而有实有权二教唯权佛兼权实。
䇿,谓警䇿。“明因果始终”者,释教(始修六度为因,终证万德为果);儒教(始覆一篑为因,终成九仞为果);道教(始举一步为因,终行千里为果)。
“彰生起本末”者,佛教以一心为本,依一心开二门,乃至生三,细起六粗为末也。儒教以太极为本,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末也(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是谓八卦)。道教以一气为本,一生二乃至三生万物,为末也。
“二教唯权”者,儒宗太极道本一气,皆权也。
“佛兼权实”者,佛教总太极一气之权,而归一心之实也。又“权谓”:第一斥迷执,第二斥偏浅。“实”即第三直显真源也。
【科01】䇿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
“惩恶劝善”者,惩诫去恶,劝勉就善也。故《周易》云: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同归于治者。《尚书》云:为善不同,同归于治。治,理也。遵,依也。
【科02】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
“推万法,穷理尽性”者,穷真如不变之理,尽万法随缘之性。《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文同义别,其在兹乎。
【科03】然当今学士各执一宗,就师佛者,仍迷实义,故于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当今学士”下学,教也。士,事也。任事之称也。
“各执一宗”者,儒生执五常,道流执自然,皆迷因缘也。释子执缘起而迷性起。
故次云:仍迷实义是也。夫实义即性起之本也,天地人即缘起之末也。故结云:不能原之至源矣。
【科04】余今还依内外教理推穷万法。
余,我也。还,复也。
“内外教理”者,教文义理也。治于心曰:内即吾佛教迹四依章门也。治于身曰:外即老子道德,孔氏五经也。
【科05】初从浅至深。于习权教者,斥滞令通而极其本。
“于习权教”即初二篇皆浅也。而“极其本”即第三篇唯深也。滞者,凝久也。
【科06】后依了教,显示展转生起之义。会偏令圆而至于末(末则天地人物)。
“展转生起”者下文以初显性本唯一心,乃至会通儒道二教之末。
【科07】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篇者,遍也。遍述一章之义也。释序竟。
【科08】斥迷执第一(习儒道者)斥偏浅第二(习佛不了义教者)
直显真源第三(习了义实教)
会通本末第四(会前所斥同归一源皆为正义)。
排斥儒道,皆迷引满二业妄执一气为本也。
偏浅者,此篇始自人天终至破相,此四种教皆偏浅不了也。
直显真源,即一乘显性方穷了义也。
会前所斥,即前二篇。
同归真源,即第三篇。
【科09】斥迷执第一。
【科10】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
儒者,文选云:博通经史谓之儒。道者,隋书经籍志云:盖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
“人畜等类”等取天地万物也。彼二教不说余之三趣(饿鬼修罗地狱)皆是虚无,下夫道虚也,无也,非有也,非物也。《庄子》云:虚无无为。万物之本。文子曰实出于虚。《列子》云:无形而有形生焉。故云:生成也,养乐也,育长也。
【科11】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道法自然”者老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曰:法者,仿效也。取则也。以大道无所从来名为自然,非别有大道,而令大道法之也。“生于元气”彼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释曰:一,是混沌之一气。一气与道亦非二体,但一气是展转相生之义,道是自然义耳。
“元气生天地”即上一气生二也。“天地生万物”即上三生万物(一气二仪通为三也,亦可天地人为三)。
【科12】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
“故愚”至“时命”者,计其变通趋时也。彼谓:存亡者,命进退者,时随时进退逐命存亡。安天而不忧,乐命而不喜。故虽天地不得违时耳。
【科13】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
“死后却归天地”者,《礼记》云:魂气归于天,骨肉归于地。“复其虚无”者,谓归其根本也。即《道经》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科01】然外教宗旨,但在手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
“依身立行”者,《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孝经》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元由”者,本因也。“象外”者,寂知也。《别行录》云:象外之理,真说难证,如摩尼珠,唯圆净明。
【科02】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
“虽”者,纵夺之辞,指大道为本纵也。“而不备明”下夺也。“顺逆起灭染净因缘”者,若迷真逐妄,从微细顺次生起展至粗,此明染因缘也。若悟妄归真,从粗重逆次断除展转至细,此明净因缘也(出禅诠序)。
【科03】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
“不知是权”者,前序云:二教唯权执之。“为了”谓执一气禀于天,由时命。为了,毕也。
【科04】今略举而诘之,所言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者。
“今略举”下举,动也。诘,问也。言,举动前文而诘问也。
【科05】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
“生死贤愚之本”者,“本”字并次“基”字皆喻道也。谓本出生死乃至祸福之末也。
“基本既其常存”下彼以道为常且祸乱凶愚,既从道生不可除去,则修福积庆尊贤尚善,亦不可增益也。
【科06】何用老庄之教耶。
“何用老庄之教”者,若祸福贤愚有由老庄,即应设教。教之令修福夷祸,去愚成贤。既云:皆禀于道,何用教乎?即老庄立教是虚设也(大抄即云是无端也)。
【科07】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
“道”之一字贯通四句。
“育虎狼”者,道既能生万物,则虎狼皆是道,能养育。然虎狼残害人畜,岂非道之不仁欤?言虎狼即类取蜂虿蛇鸩一切毒恶物也(虎狼虽恶兽而为师子所啖,《尔雅》云:狻猊如彪猫,食虎豹。狼者,《征祥记》云:狼头,一角,黄色马足)。
“胎桀纣”者,夏之桀商之纣,皆无道之君。胎,始也。如人胎孕是初育之义,是则大道胎育不仁之主,涂炭万物也。言桀纣即类取庸君暗臣一切恶人也(谥法曰:贼民多杀曰桀残义损善曰纣。上二句明长恶,下二句明弃善也)。
“夭颜冉”者,颜回、冉伯牛皆至贤至仁,是十哲之首,德行之科,皆被大道夭屈之令其短命欤。
“祸夷齐”者,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皆有志节。故夫子云:古之贤人也,亦被大道祸害之令,饿死首阳山下欤。
“何名尊乎”者,老子云:道尊德贵,今既长恶弃善,何得云尊贵乎?
【科08】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
“非因缘者”归牒上文,言万物无因而自然生,无缘而自然化。此牒宗也。
【科09】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
“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者,出偏生之过也。如谷芽茎无种子是无因处,无水土人工是无缘处。
“应生化”者即谷芽也。“悉”者一切皆然也。谓一切世界无种子、水、土等处,一切有情千品万类以皆无因缘自然生。故今现见无本因缘之处皆不生化,不生化则自然理破矣。
“石应生草”下意明此法因缘不生,彼法以显各各因缘不杂乱为正因缘也。
谓畜生所生不取人之因缘,人生因缘不关草石等,是故石中无草因缘不生于草,草中无人因缘不生于人、不生于鱼等,一一例之今现见草不生人等,即知互用此彼因缘,犹不能生,况都无缘而能生耶。
【科10】又,应生无前后,起无早晚,神仙不藉丹药,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
“应生无前后,起无早晚”者,出常生之过也。应,当也,合也。谓既无因缘处自然,而生,且如正月一日便合,有谷、麦、麻、豆及一切物,一时齐生,人畜等亦尔。不应谷待三月四月,荞豆待六月七月,麦待九月十月等,以不假因缘自然能生,何待时耶?
“神仙不藉丹药”者,就彼宗解行相违以破,谓彼教云: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得不因修习。若如此者则自然神仙而求习彼教之徒,何必烧炼丸丹,采种灵药,吐纳津气,服参苓等耶?
“太平不藉贤良”者,谓自然大平何必贤能良善,设风政而治之耶?
“仁义不藉教习”者,自然仁义何必诗书礼乐教习之耶?
【科01】老庄、周孔何必用立教为轨则乎?
庄,即庄子。周,即周公。庄,姓也。名周字。子休生,梁国蒙县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周公者,周即周代,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制礼作乐以辅成王。轨,车辙也。则,法则也。此亦辙则无用也。
【科02】又言,皆从元气而生成者,则歘生之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便能爱恶骄恣焉?
“皆从元气而生”者,《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文子》云:天气为魂,地气为魄。《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歘者从无忽有,不令人觉不知何所来也。
“未曾习虑”者,谓未曾经习爱恶喜怒之情虑,若言自然无宿生习种者,虽逐境随缘不得而生,何者?以其未习未虑故也。
“婴孩”者,《仓颉篇》云:女曰婴,男曰孩。令孩儿幼时逐境随缘渐渐生爱恶等,则知先已经习经虑,由托生历世废忘前习今因,再遇境缘爱恶,渐渐明显岂但是气如是乎。
【科03】若言欻有自然,便能随念爱恶等者,则五德六艺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缘学习而成?
“若言歘有”等者,若是神知禀气歘有自然,先无积习骄恣。
“便能随念爱恶”者,则一切德艺悉能随念而解,谓逢女色等便爱,遇技艺便为,见不平能断,对冤亲能解,不应待十年五季方有能为之事。今既不然则知,非欻生便能随念也。
既无随念自成之理,而有缘习转变之道,则禀气成神,神散归气不为当矣。由是观之,神知之非气可以明矣。五德即五常也。
《要言》曰:五德之运,所谓五行也。
行者老聃云:行天之气也。木,仁德。金,义德。火,礼德。水,信德。土,智德。谓土既王于四时,故四德总名为智。然则仁者何其于物无不爱之谓也。
义者,何于其所宜行之谓也。
礼者,何先后于物使之无失次之谓也。
智者,何其于事无不通之谓也。
信者,何得其宜守而不失之谓也。
“六艺”者,一曰礼,二曰乐,三曰射,四曰驭,五曰书,六曰数。
“数”者,算术也。“艺”者才能也。
【科04】又,若生是禀气而欻有,死是气散而欻无,则谁为鬼神乎?
“谁为鬼神”者,鬼神之事外教及世人皆许是有,故约此难之。《尚书》云: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周易》云: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科05】且世有鉴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非禀气而欻有。
“鉴达前生追忆往事”者,鉴,镜也,照也。然追前续后略录三人:一、晋太傅羊祜(音户)字叔子,年五岁时尝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于何取耶?祜曰于东垣边弄之落桑树中。乳母曰汝可自觅,祜曰此非我先宅儿不知处,后因出门游邻迳(音径近也)东行至李家,入门于东垣树下探得小环。李惊张曰此亡儿之物也。云何持去?祜持环走归乳母既说祜之一二,李惊悲遂欲求祜为儿里中解喻然后乃止。
二、晋书说鲍靓(音净)字太玄,东海人,生五岁语父母云:本是曲阳李家儿,年九岁堕井死,其父寻访果得,李氏推问皆符验焉。
三、释昙谛,俗姓康氏,年十余岁,见关中僧呼曰:童子何得呼。宿长名谛曰和尚本是我沙弥甚谔谛父具说谛生时,本末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
以此验之则神之相续,未尝绝灭,故得李死为鲍,犹记往生觉灭。成昙还论昔事理,虽荒昧事甚昭彰,而谓身死神无还归于气,何罔也。
【科06】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欻无。
“又验鬼神灵知不断”者,验,证也。今录四类以证灵知不断:
一、蒋济之子,托母求官。蒋济字子遍,楚郡曲阿人,魏文帝时为太尉,有子亡已七年。其妻夜梦见亡儿告之曰:我在地下为太山役,辛苦颇甚,言今领军府南有孙阿者太山府君欲召为省录事,愿父母嘱使我得安乐。其妻惊觉涕泣告济,济为人刚强初不信之。至明日夜妻复梦见亡儿还如前梦之语,而蒋济遂至领军府南访得孙阿即以梦中亡儿之言嘱阿。阿曰:若如是当地下为《太子方便经》二月,孙阿病一宿而卒。后十日其妻还见亡儿来告之曰:我在地下得太山录事免役(出[别]异传)。
二、嬖妾之父,为儿结草(嬖音闭爱也)。小史云:晋大夫魏武子有宠妾,武子疾。命其子颗告之曰:吾死必嫁此妾,无违我言。及疾困复命颗曰:必杀妾,从我。颗思之曰:吾从父清释之言不从昏乱之语。后乃嫁之秦以杜回为将伐晋。晋命颗为将拒之。克明交战,颗夜梦一人谓颗曰:将军明辰早战,我率鬼以助。必令取胜。颗问之曰君:是何人?而能见助。答曰:我是将军亡父嬖妾之父,感将军不杀我女,而改嫁之。故率鬼兵以相助。颗喜侵晨动战以击秦军,杜回为草草围之进退无路为晋师所败,语云:鬼役结草此之谓也。
三、苏诏卒后,来与侄节问答。《晋书》曰:苏诏为中牟令卒,其侄名节每见诏来与之言语,无异于生人,前后四十度来节,因问曰:死何如生。曰:无异耳。节曰:要当不如。韶笑曰卿后自知之节问死者何不归故。尸骸韶曰:譬断卿一臂以投于地就剥削之于卿,有患否,尸骸如此也。苏韶言:与生不殊者,将知死神识不灭也。又如死去尸骸如弃断臂,则人之死也。神离人形更受鬼形亦可知矣。
四、孔子语子贡曰:死后自知之不晚。子贡问孔子曰:死人有知乎?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事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父母而不葬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欲知死者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将自知之未晚也。
【科01】故祭祀求祷,典籍有文。况死而苏者说幽涂事,或死后感动妻子仇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祭祀求祷”者,祭,享也。无已曰:祀已言止也。谓年祭无止,所以求索祷福也。
“典籍有文”者,经典六籍其文备矣(亦如礼记有祭法祭统祭义等文)。
“死而苏者说幽涂事”者,麟喜二年癸亥东平王刘约,是刘聪之子也。死一宿犹暖逐不殡,殓乃苏(苏息也死而更生也)言:见元海于不周山,经五日遂至昆仑山三日后,归于不周山见诸王公卿将相死者,悉在宫殿甚壮丽号蒙珠离国元海谓约曰:东北有遮须夷国无主久,待汝父为之二年当来,来后国中大乱,相杀相害居家死亡略尽,但可永明辈数十人在耳汝且还,后年当来见汝,非迟不久约辞而道过一国,名猗尼渠余国(猗音倚),引约入宫与皮囊一枚曰:为吾遗汉皇帝,约辞而归置皮囊于机上,俄而,苏使左右机上取囊开之有一方白玉题文曰:猗尼渠余国天王,敬信遮须夷国天王岁在摄提当见驰使呈刘聪。聪曰:若审如此吾不惧死也。其后约死,屡昼见之聪恶之谓太子祭曰吾𥨊病惙(音辍疲也)烦怪异,特甚往以约言为妖比累日见之此儿必来迎也。
吾何以图人死定有神灵,如是太兴元年聪死与此玉并葬焉。由是言之则死而有知岂虚为哉?又有死而苏者相继不绝,皆是幽涂官属受苦之处,岂苏者虚为此见哉。
“死后感动妻子”者,今依《儆诫录》略引二类:一、通泉县王藻明吏法,善刀笔元戎薰璋,委任孔目吏邓可球,倚为中要。可球有田在通泉,谢梁每逋其赋藻追庄户决责令于市,可球深衘之乃潜构藻赋私杀之。藻死经五年其妻梦藻曰:我负屈数论于天帝,今方得理,见差人与吾同取可球君须与我大备酒食,烧化钱纸笔,仍饭僧五十人。妻觉而悲祝之曰:妾今家贫何处得钱,副君所要哽泣而寐复梦藻曰:旧宅火烧桑树下有银五十两,君可取用之,明日掘之果得银乃赛其梦,经月可球卒(上感动妻下感妻子)
二、豪民郑昌妻黄氏,早亡。有二男一女皆幼,而昌再娶吕氏。吕氏性狠而虐其子,凌轹鞭扑(普木切打也)或汤火泼烙之,又加以冻馁昌不能制。吕氏后梦一妇人自称黄氏以枣一枚令吞之,觉后得噎疾,未愈而复梦黄氏以计签其两手心怒云:忧𤙈(丑栗切打也)我男女觉而生疮渐透于手而死矣。
“仇报怨恩”者,谓仇怨报恩也。报恩如前结草,仇怨者今于颜之推《怨魂志》中编录三条:一、窦婴,汉孝文帝窦皇后从兄弟也。封魏其侯,为丞相,后乃免相,因与太仆灌夫交结甚欢,恨相知之晚。于时孝景帝皇后父同母弟田蚡(音愤),为丞相亲幸纵横使人就婴求城南田数顷,婴不与,曰:老汉虽弃丞相,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灌夫亦助怒之。蚡皆恨之,及蚡娶妻皇太后,诏列侯宗室往贺蚡,灌夫狂醉不肯贺之,窦婴强与俱去。因醉酣言辞不逊,蚡遂怒谓:长史曰有诏宗室而灌夫骂座不敬,并奏其在乡里豪横处夫弃市,窦婴乃上书具陈灌夫醉饱事不足诛。帝召见之婴与蚡互相言长短,帝问朝臣两人谁是朝廷多,言婴是。太后闻之怒而不食且曰:我在人皆陵藉吾弟我百岁后鱼肉之乎,及出。蚡复为婴造作恶语以闻天子亦为蚡不直特为太后,故偏将婴及夫弃市,婴临死骂曰:若为死无知则已耳,有知要不独死。后一月余,蚡病一身尽痛但号呼叩头谢曰:自幸天子使视鬼者瞻之见窦婴灌夫共守笞,蚡遂死。
二、何敝(音厂)为交址刺吏行部,到苍梧郡高要县暮宿鹊奔亭。夜犹未半,有一女子从楼下出自言:妾姓稣名娥字始珍,本是广信县[狂-王+盾]里人,早失父母,夫亦丧亡,有杂缯一百二十疋及婢一人,名致富欲住傍县卖缯,就同县人王伯赁车牛一乘载妾并缯,令致富执辔。以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于时日暮行人,既绝复不能前,因即留止,致富暴得腹痛,妾往亭长舍乞浆水,取火亭长袭寿,操刀持戟(操执也释名戟格也傍有支格也)来至车傍问妾曰:夫人从何,所来车上何载?丈夫安在?何故独行?妾应曰:何故问之?寿因持妾臂曰:少爱有色宁可相乐乎?妾时怖惧不肯听从,寿即以刀刺胁而死,又杀致富于楼下,埋妾并婢。杀牛烧车,车釭(音工说文云车毂中铁也)及牛骨,则舍亭东空井中,妾死痛无所诉,故来归于明使君敝曰:发汝死骸以何为验?女子曰:妾上下皆著白衣青丝履,犹未朽。掘之果然敝乃遣使捕寿,下广信县验问与娥语同收,寿父母兄弟皆系狱中敝表杀人,若依常律不至族诛,但寿为恶隐密。鬼神自诉千载无一请皆斩之,以助隐德上报听之。
三、梁武帝欲为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求访,先有曲阿人姓弘名氏,家甚富厚,乃共亲族多赍财货往湘治生遂经数年,营得一筏可长千步,还至南津,被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绳墨。弘氏所赍衣裳缯彩犹有殊,余诬以涉道刻掠得之并初造作过裂非商估所宜结正处死没入其筏,以充寺用。奏遂施行弘氏临刑之日,来其妻子可黄纸百张,并具笔墨置棺中也。死而有知,必当陈诉,又书少卿姓名数十吞之可经一月,少卿端坐即见弘来初犹避捍(音翰御也),后稍款服。但言乞命欧血而死凡诸狱官预,此狱事及署奏者以次殂没,未出一年零落皆尽皇寺营构始讫天火烧之略无纤芥所埋柱本入地成灰上略叙三条为例其中或有憾积冤深论情诉屈托事求申。灵应实多故无虚也。岂死者妄为此异哉。
又有巫觋(上音无下音檄,男曰巫,女曰觋。即事鬼之徒也)见人先祖父母说其形状及平生语言,一无参差。岂巫觋能诈为其说哉?汉时有王充作无鬼论,今取其辞而破之。王充曰:以田蚡心负惭恨病乱妄见,凡人病则畏惧,畏惧则妄想,妄想则虚见。
破曰:若田蚡妄见不当呼诺服罪,岂有妄见而想身得病耶?若虚见者,天子令视鬼者瞻之,见窦婴灌夫两人共守见笞之,岂巫者亦病妄见乎?若以巫者亦妄见者,不当所见形状,一与病者同也。由此而言执虚妄见,以为无鬼,未见其得矣耶,者语绝之辞。
【科01】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
外难下四句,亦答王充之问,缘论主取意用之不具其文,故直言通妨标入科文也。难意云:若人死为鬼,则天地开辟已来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庭填塞巷路,不宜但见一人两人(钞意似以一人则田蚡两人则窦婴灌夫)。
【科02】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
答曰下据钞云:夫人死为鬼,鬼死为牛,牛死为天,天死复为人,随业变化不拘一类。六道轮回未始有极,岂可人独有死而鬼无死乎?若长不死即可如所论也。
【科03】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欻起而有知乎?
“安得欻起而有知”者,夫知即神识也。神有贤愚善恶千差,禀无知之气,岂有此千差耶?夫识与气,异在气无知,在识有知。岂混之于一气哉?故经云:四大合散唯心为本,在三界中独来独去,无一随者。据此则知非气为本,若气而生心,心复不合善恶等别。若善恶亦气,则不因习学,既不因习学何用孔老设教令改恶为善耶。
【科01】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草木”至“何不知”者,若有知之类即禀阴阳之气。无知之物则不禀气。则知与无知各异,今既俱禀阴阳不得为异。何故?草木无知,人畜有知,据此则知是神识,不关气也。
【科02】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
贫富等者,谓贫乏富足,贵尊贱轻,贤能愚憃,善良恶过,吉利福祐。“凶祸”二字俱训害。
“皆由天命”者,《论语》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礼》云:天命之谓性(此言仁义本于性,性本于天也)。
“天之赋命”下破其所计。贫富等皆受之于天命也。“赋”者,量也。“奚”者,何也。
乃至者,具云愚多贤少,恶多善少,凶多吉少耳。
【科03】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
“天何不平”者,既富贵等多少分数由天兴之,天何不均,平兴之而乃不平乎。
原人论发微录第一
卍续藏 第 58 册 No. 1031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原人论发微录第二
【科04】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
“无行而贵”者,如夏桀残义,殷纣损善而为王者,是无行而贵也。
“守行而贱”者,如樊须,字子迟,素蕰仁行。尝请学稼执御从游,是守行而贱也。
“无德而富”者,如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亦无德而富也。
“有德而贫”者,如颜渊一簟食一瓢饮,在于陋巷,是有德而贫也。
矧为逆者吉就,义者,凶。仁者,夭亡。暴者,长寿。
乃至超间之辞有道者丧,如仲尼孟轲皆有道之圣贤,而无其位,是亦有道者丧耳。无道者兴,如桓魋毁仲尼于宋,司马臧仓谤孟轲于鲁平公,此亦无道者兴焉。
【科05】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有道,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兴不道而丧有道”者,此乃颠倒冠履,尊卑无序,皆天之命也。《广钞》云:如人以头载履,以足着冠,岂非倒耶?又令子坐父立,君北面臣南面,岂有序乎?今观天命乃如此也。
“何有福善”下今相对摘句释之,谓福祸。善淫。益害。谦盈。赏罚。五对初二对出《尚书》。《书》云:天道福善祸淫。谓良善者福之,淫恶者害之。
次二对出周易故《谦卦》云:天道亏盈而益谦(谦,受益也),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则鬼害于盈也)。赏,赐也。有道者,赏之罚罪也。无道者,罚之。何有二字贯于下句。
【科06】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
“祸乱反逆皆由天命”者,据上所说则祸乱凶害,非天不成反逆不孝,非命不就成由天成,归罪于人。就由命就责过于物是忿其室,而怒于市无以异也。
夫祸乱自天反逆由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言之不当者也。何则不由于物而归罪于物,由天不归罪于天,是圣人之教归于天也。归于天则不法于天矣。故云:不当耳。
【科07】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
“然则”二字,连前起后之辞也。
“诗刺乱政”者,且如平王东迁,政令不行赏罚,权势皈弱于诸候,由是黍离之诗作焉,孔子删之,乃刺平王乱政之始也。
“书赞王道”者,谓三王开往,得天下以至仁。罚不仁以大义诛,不义出生灵,于涂炭跻庶民于富寿。所以书赞王道也(三王,谓夏殷周)。
“礼称安上”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玄宗注云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乐号移风”者,《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注云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曰莫善于乐)。
此意谓,既一切由天秪合刺天赞天安上、移风不关礼乐。今乃《毛诗》刺乱政,《尚书》赞王道,乃是反上天之意,逆造化之心耳。
【科01】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专此教下,谓专守老庄周孔之教,未能原人之根本也。
【科02】斥遍浅第二。
【科03】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显性教(在第三篇中)。
前之四教,皆斥偏浅,后一显性方彰圆深耳。略有五等,不说别教一乘。故云:略也。小乘教即贤首愚法,摄初人天教,大乘法相即贤首分教,大乘破相即贤首始教,一乘显性,即终顿圆同教一乘。注有第三篇中即直显真源,习佛了义教也。
【科04】一佛为初心人,且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
“一佛”下明人天教,此与《禅诠序》中第一人天因果教大同,但彼略此广耳。若依教迹此如《普耀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贾人,施佛麨蜜。亦摄人天等经。
“三世业报”者,《圆觉大疏》云:当知欲因爱有(过去),身因欲生(现在),既有此身还生于爱,复感未来生死果报,是则三世业报皆由于心故,《远公报应论》云:夫事起必由其心,报应必由于事,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心,而心可反。
“善恶因果”者,谓恶业为因,苦报为果。即次文辨三涂也。善业为因乐,报为果。即下文明人天也。
【科05】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
“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一、约境于父母造杀业为上品。二约、心则瞋心增胜死堕地狱)。
“中品饿鬼”:(一、约境于余人造杀业为中品。二约、心则悭贪增胜死堕饿鬼)。
“下品畜生”:(一、约境于蚊蚋等起杀业为下品。二、约心则愚痴增胜死堕畜生)。
【科06】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得免三涂生人道中。
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敛手而举吐蕃,散手而垂皆为礼也,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啖酒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
“类世五常”者,类例五戒也。注天竺者正云:印度此翻月[邱-丘+(看-目)]世教即五戒也。吐蕃外国之名也。开皇纪云明宗天成三年九月,吐蕃回鹘并来贡。注不杀是仁(仁有博爱之德),不盗是义(义有合宜之德),不邪淫是礼(礼有尊𢍉敬让之德),不妄语是信(信有无虚妄之德),不饮啖等益于智也(智有照了之德)。
“得免三涂”:(涂,道也,地狱名火涂道,饿鬼名刀涂道,畜生名血涂道也)。
【科07】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
“上品十善”即修因也。“生六欲天”即报果也,或曰论文何以不说中下二品十善耶,然修中品十善生人道,下品十善生修罗。今论主既令持五戒生人道,故不言中品也。又儒道二教不说修罗,故不言下品耳。
“修四禅”下谓修四禅。生色界,修四空兼前四禅,成八定生无色界也。
【科08】(自注)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
【科09】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
“界地不同等”者,谓上界与地下不同,是则诸天鬼狱,而人间皆见闻不及也。尚不知末下,尚不知人道,见闻之末,肯穷天鬼地狱之本乎。
【科10】故名人天教也。
自注: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谓现报、生报、后报 。
一恶业:(贪瞋猛盛者,即造十恶业)。
二善业:(贪来生富乐之报者,造诸善业)。
三不动业:(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者,修四禅八定)。
现报:(现世作善恶,即现身受苦乐报)。
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后报:(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名顺后报)。
【科11】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科12】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
“受五道身”者,开出修罗即成六道,如《助修记》说。
【科01】若此眼耳手足能造业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科02】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阂,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肉心有质”者,谓肉团心有形质,故按《五藏论》(心脾肝肺肾)说人之心藏唯一方寸。《正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
《提谓经》云:心如帝王,皆肉团心也。
是非不知纵也。因何取舍夺也。意谓因何取是舍非耶?“内外相通”下肉心居内,眼耳居外,内外质碍如何相通耶。
【科03】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甚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喜怒等情”者,儒以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乍,暂也。起,生也。
【科04】设言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此身心能造业者,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
“别别推寻”者,喜怒等情为别推穷寻究也。
【科05】若言死后更有身者,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
“岂有今日”下意谓岂有今世自己,身心造罪修福,令后世他人受苦受乐,言不相应也。
【科06】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无道。
“修福者,屈甚”谓:自己修福善,他人受乐报,岂非屈耶?
“造罪者,幸甚”谓:自己造罪业,他人受苦报,岂非幸乎?
幸者,《小雅》云:非分遇福也。
“如何神理”下理者,明也。结责神明无道也。《兰盆疏》云:境胜心强彻于神理,此推神明有效也。
【科07】故知但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虽信业缘,纵也。不达身本,夺也。以人天教,虽信三世业缘,而不知业从惑起,是不达身本也(惑即,烦恼障。体,是第六识)。
【科08】二小乘教者,说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二小乘教,即同《禅诠序》中第二断惑灭苦,教说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修道证灭拣邪正辨凡圣分欣厌明因果(上皆序文)形体之色即四大也。
思虑之心即四蕴也。“从无始来因缘力”者,《广疏》云:但有诸识,从无始来,前灭后生,即同此文“念念生灭”也。又云: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即同此文“相续无穷”也。
“如水涓涓”喻相续无究。“如灯焰焰”喻念念生灭。“身心假合”即《圆觉》云:四缘假合妄有六相,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四缘,即四大也。
“似一似常”者,似一非一也,似常无常也。《广疏》云:根尘和合,似有缘心内外推之何,是其体以喻明之。似一者,如旋火轮有往来故。似常者,如橐籥风有卷舒故。
【科09】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以荣身)、瞋(瞋违情境恐侵害身)、痴(非理计挍)等三毒,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执之为我”者,我谓主宰,如国之主,有自在故。主有我体(俱生)宰是我用分别。“宝此我”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禅诠序》中作此保字皆爱惜义。
注“非理计校”即触向错解也。“三毒”者,毒以鸩毒为义,恼害之甚。故谓之毒击意击起意识。故《行愿经》云: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动身口意作诸恶业。
【科10】业成难逃,故受五道苦乐等身(别业所感),感三界胜劣等处(共业所感),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
“业成难逃”,逃,避也,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形声喻业因,影响喻报果。
注“别业所感”者,《瑜伽论》云:自身则各随己业贵贱苦乐不同,飞走类别名为别业,所惑正报。
注“共业所感”者,《论》又云:此三千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贵贱人畜种种有情同共依之,而住名为共业所感依报(宜将瑜伽二节之文对此论五道苦乐等身,三界胜劣等处,皆符合也)。按《唯识论》明共别造凡有四句:一共中共谓四大皆是有情八识共变。
二共中不共谓:虽是人畜共变受用不同,如水鱼见舍,宅天见琉璃,人见清冷,鬼见猛火。又如田宅各有其主是不共也(此二句即共造依报同注文共业所感也)。
三不共中共,如男女身根种子各变名不共,而受用涩滑无殊,即共也。四不共中不共如男女五根各种所变利钝明暗一一不同(此二句即别造正报同注云别业所感也)。于所受身即前苦乐等身也。
还执为我,即前凡愚不觉执之为我也。
还起贪等,即前三毒击意等文。造业即前造一切业。受报,即前业成难逃等。
【科01】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
身则,下释前五道等。身界,则下释前三界等处。《涅槃经》以四大山喻生老病死。故彼经具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此翻和悦)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乃至我说四山即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故云:死而复生也。成住坏空略见注文广如《俱舍》。
【科02】*从空劫初成世界者,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
“空界大风起”者,《颂》又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在下。《洛叉》此云:亿道场仪。《颂》云:十六洛叉广难窥(句此中引颂皆七字也)。
“金刚不能坏”者,《颂》云:此轮体性殊坚密金刚杵击亦难摧。《光音金藏》云:至如车轴下。《颂》云:大云澍雨风轮上滴如车轴即成池。
“风遏不听流”者,《论》云:有情业感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辐持谷。
“始作金刚界”者,又业风起时击此水上结成金轮。
“先成梵王界”即初禅第三天也。《夜摩》此云:时分受五欲乐知时分。故以夜摩已上诸天,皆空居。故《须弥》此云:妙高。《颂》云:妙高四宝为山,体阎浮南面吠琉璃,北边黄金,东录体,西边之宝号,颇𦙁金山四面七重绕一山一海,间相离。
七金山(一双持,二持轴,三[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
四州(东胜身,南瞻部,西牛货,北俱卢)。
泥犁,正翻不可乐其处,极苦不可爱乐,或翻苦具义,翻地狱,谓地下有狱。盖就此方一义也。
“咸海外轮围”者,《颂》云:海外轮山是铁围,东西南北四州渚。
【科03】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餐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等,《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
“初食地饼”下以二禅下生人间,初有身光,及餐地饼林藤自然粳米,后因渐恶光及地饼等灭,即有日月及耕种等(自然粳米长半寸不因耕种),彼云:耕种即此分田也。
立主者,君主也。《要言》曰:臣下指君之称。在己之上,至尊之名也。
“求臣佐者”,《礼记》曰:仕公曰臣,臣伏也。字象,人躬身之状也。
【科04】议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虚无之道。然道体寂照灵通,不是虚无。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故指空界为道。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雨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乃至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也。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即二生三,三才备矣。地饼已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此当三皇已前穴居野食,未有火化等。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后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著作种种异说。佛教又缘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
“道体寂照”下谓本觉真心,了了常知,故《心要》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此乃自心灵明。廓彻岂是虚无耶?
“气形之始”下阳气形兆也。《易纬》云: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一生二者,通指上文一气生天地之二也。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穴居”,即古人穴处而巢居矣。
“未有火化等”,此言燧人氏未攻木出火率,皆野食耳。
“种种异说”下按说天象有其四焉:一天之名,刘熙释名云:天坦也,谓坦然高而远也。《说文》云:天颠也,谓在人之颠顶也。
二天之形,颛顼混法曰:天形,圆也。《物理论》云:水之气升而为天。
三天之量自天及地,计二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
四㳂古测天黄帝以天象盖焉。蔡邑云:天无质状也。
据说地仪亦有四焉:一地之名春秋,元命苞曰:地易也。言养万物交易变化也。
二地之器用,《白虎通》曰: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河图》曰:天下有九区,区别九州也。
三地之量,夏禹所理四海之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四地之形势。杨泉云:夫土地皆有形名,而人莫察焉。有龟龙体,有麟凤貌。
然上诸说大抵得一理趣,则便呼之到极。故曰:后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耳。大唐即高祖受隋之命封唐国公升帝,因号大唐也。
【科01】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者是火水风等三灾。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中。空无世界及诸有情也。
“坏有情”者,初阿鼻狱等,次鬼畜,四州六欲皆怖火灾,不造欲界善恶等业皆习二禅死,即上生更不生鬼狱天人等。
“坏器界”者,初日光四倍热,次生三日,乃至四五后七日,并现火洞然起气冲初禅,亦上生去能坏下,《涅槃》:云初禅内有觉观外有火灾坏之二禅,内有欢喜外有水灾,坏之三禅,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坏之四禅,无此过患诸灾不及。
【科02】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
“劫劫者”谓:从劫至劫生死不绝,《纂要》亦云:尘沙劫波莫之遏绝,下句举喻可见。
【科03】(自注)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时一度空劫。云虚无混沌一气等,名为无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科04】(自注)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说
【科05】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我者,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
【科06】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能了别者)之四若(蕴)。皆是我,即成八我。
【科07】况地大中复有众多。谓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别,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诸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展转乃至八万尘劳,既此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
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八万尘劳”者,《圆觉疏》云:遍观八万尘劳之众,八万举其大数。诸经说尘劳门有八万四千,故《净名经》云:八万四千尘劳皆为侍者,谓贪瞋痴等,分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耳。
【科08】一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科09】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灭谛)。
“但是众缘”者,即四大五蕴也。假和合相。下永嘉云: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
【科10】乃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乃至”者,谓不说前之三果,以三果皆是有余。下句辨无余。
“灰身”即指四大之形。“灭智”即绝四蕴之心。
“方断诸苦”,结归无余。
【科11】据此教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
【科12】今诘之曰:夫经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须无间断。
“经生累世”,下累,犹越也。《圆觉钞》云:经生越世永不断绝。即同此文“须无间断”耳。
【科13】今五识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
“意识不行”,注文有五:一闷绝、二睡眠、三灭尽定(即二乘无漏定)、四无想定(即外道有漏定)、五无想天(即色界中一天)。
【科14】无色界天无此四大。
【科15】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
【科01】是知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亦未原身”者,此教诠法唯辨六识,未说赖耶为身本也。
【科02】三大乘法相教者,说一切有情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
“大乘法相教”即同《禅诠序》中第三,将识破境教。彼《序》云: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云云)彼云众生,即此文“一切有情”。
而言“法尔”者,无始常然名为法尔。然此一教即《深密》等经,《唯识》诸论,其间广明八识,二无我,能变之识,所缘之境,具如慈恩法师章门,今但引《圆觉疏钞》略辨原人本耳。
【科03】于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
“阿赖耶”此翻藏识,是一切众生总报体能含诸法种子,故以为名,是则赖耶为能变,能缘三境为所变。
所缘根身则眼等五色根,及根依处种子,即善恶无记等三性种子。
器界,即山河大地等,斯皆第八相分,然此相分皆为第八执受执,谓摄义持义受谓领以为境领生觉受于中种子具三义一摄为自体二持。令不散三领以为境根身具二阙摄为自体。
故器界唯一但领以为境故,故《唯识》云:不可知执受处,亦可种子根身缘,而执受器世间量,但缘而非执受故。
【科04】转生七识,皆能变现自分所缘,都无实法。
“自分所缘”者,谓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七缘见八缘,根种器界也。
【科05】如何变耶。
【科06】谓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第六七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我法分别”者,若依《起信》前四粗中第二相续,相即法执,分别第四计。
名字相即我执,分别其第一智。相即法执,俱生第三执取。相即我执,俱生今但取二执,分别妄心熏习之力耳。
“变似我法”者,谓我法二执本无,无而似有。故《唯识论》云:依此二分施设我法(相见二分),彼二离此无所依故(彼二我法离此二分无所依故)。
“第六、七识无明覆”等,谓执我法者,是六七心所当,《起信》中二执分别无明所覆矣。
“缘此执为实我实法”者,《二十唯识》偈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有本云:执为实有,即实有我法也)。
【科07】如患(重病心惛见异色人物也)梦(梦想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窹来方知唯梦所变。
“如患梦”下若准唯识论,即使幻化字文云。“如幻梦者”幻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彼意释云:幻梦所见之物,虽无其梦幻则不见无是故,有力变起妄境。若约病患之喻,说者如人净眼,被风热等翳,即见空华种种相貌。《成唯识论》释意云:空华虽无其见,华之翳眼非无是则二喻,虽异约法皆同耳。
【科08】我身亦尔: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由此起惑造业,生死无穷(广如前说)。
“我身亦尔者”,按《禅诠》序云:我此身相及外世界,亦复如是。彼序将识破境,故双明依正此论原其身本唯显正报。故云:我身亦尔。
诸境即我所。注“广如前说者”,前文云宝此我故,乃至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故受苦乐等身,劫劫生生轮回不绝也。
【科09】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识所变,识为身本。
【科10】(自注)不了之义如后所破。
【科11】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教,密显后真性空寂之理。
四大乘破相教,即同《禅诠》序中密意破相显性教,若例彼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前大乘法相教证息妄修心宗,此大乘破相教证泯绝无寄宗。后一乘显性教,证直显心性宗破前,下小乘法相即色心三毒为身,根器界之本大乘法相,即唯识顿变三境,以赖耶为本。密显后下《禅诠》注云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
真性空寂之理(约篇即直显真源,约教即一乘显性)。
【科01】(自注)破相之谈,不唯诸部般若,遍在大乘经。前之三教依次先后,此教随执即破,无定时节。
【科02】故龙树立二种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闻信解,破二乘法执故。不共者,唯菩萨解,密显佛性故。
【科03】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措此空教,或云在唯识法相之前,或云在后。今意取后。
各立三时,下谓戒贤论师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立三种教,初有教即阿含等经,次空教即诸部般若,后中道教即深密等经,前二非了义,后一方为了义。
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清目、清辨,亦立三时教。初鹿苑说小乘心境俱有,次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后说无相大乘心境俱空亦前二非了义,后一为了义。
在唯识法相前,即戒贤论师。或云在后即智光论师。
【科04】将欲破之,先诘之曰。所变之境既妄,能变之识岂真。
“所变之境既妄”者,即《圆觉钞》喻云:胡蝶之相即全空无也。
“能变之识岂真”者,则胡蝶之想岂独是有乎。
【科05】若言一有一无者(此下却将彼喻破之)。
【科06】则梦想与所见物应异。
如庄周睡时梦见,身为胡蝶在花园中。
【科07】异则梦不是物,物不是梦,窹来梦灭,其物应在。
“梦不是物,物不是梦”者,如梦非蝶,蝶亦非梦也。
“窹来梦灭,其物应在”,应云:窹来梦灭,胡蝶应在,以二物真妄别故。
【科08】又,物若非梦,应是真物,梦若非物,以何为相。
又物下四句,但以“物”字为蝶字读之,即帖喻明矣。
【科09】故知梦时,则梦想梦物,似能见所见之殊。据理则同一虚妄,都无所有。
“故知”下应云:梦想与胡蝶相似。能见、所见之殊,其实一体也。
原人论发微录第二
卍续藏 第 58 册 No. 1031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原人论发微录第三
【科10】诸识亦尔,以皆假托众缘无自性故。
【科11】故中观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此等文遍大乘藏)。
【科12】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实理。
“方是大乘实理”者,先纵之,乃是但空之,实理也。不了之义,后文夺破。
【科13】若约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是本。
【科14】今复诘此教曰,若心境皆无,知无者谁。
“知无者谁”此一句出《秦王答书》,彼云: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若无,圣人知无者谁?今论主借其语势破心境俱无矣。
【科15】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
【科16】且现见世间虚妄物,未有不依实法而能起者。
【科17】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虚妄假相之波。若无净明不变之镜,何有种种虚假之影。
“如无”下“湿性之水”净明之镜,皆喻本有性净真心。
【科18】又前说梦相梦境同虚妄者,诚如所言。
【科19】然此虚妄之梦,必因睡眠之人。
“必因睡眠之人”,即性净真心,亦合前庄周睡时,本心耳。
【科20】今既心境皆空,未审依何妄现。
【科21】故知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
【科22】故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余义未了也)。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
【科01】上之四教展转相望,前浅后深。
“前浅后深”者,以人天教唯齐业报,小乘教齐后四粗法,相教极于三细破相教,密显真性是则人天唯浅,破相唯深,中间二教互论浅深,谓望前则深,望后则浅也。
【科02】若且习之,自知未了,名之为浅。若执为了,即名为偏。故就习人云偏浅也。
【科03】真显真源第三 (佛了义实教)。
“源”之一字,喻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也。在万法为依正之源,在众生为迷悟之源,在菩萨为万行之源,在诸佛为万德之源。
【科04】五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一乘显性教”即同《禅诠》序中显示真心即性教,彼对禅宗直显心性宗。故云即性。此超第三法相第四破相,故云显性。
又异大乘偏浅,故标一乘(大乘法相在生灭门极于三细大乘破相在真如门,密显空义皆偏浅耳)说一切。下此就真如性遍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真心也。
《大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智论》云:白石有银性,黄石有金性,一切众生有涅槃性,斯皆良证也。
无始已来常住清净者。
《起信》云: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又云: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故云:清净。然清净有其二义。《无上依经》云:一者、自性清净是其通相。
二者、离垢清净是其别相。
《宝性论》中亦有二义:一自性清净,谓性净解脱。二离垢清净,谓离障解脱。
今云常住清净,即通相性净解脱也。
“昭昭不昧了了常知”者,《华严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故云不昧。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马鸣菩萨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义故。
“亦名佛性”下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释上文义多依禅诠,兼取贤首教义章)。
【科05】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着结业受生死苦。
“从无始际,妄想翳之”者,际,时也。翳,障也。妄想即无明。《起信》云:从无始时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又染心义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不自觉知”者,《十地论》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但认下向明妄想即法执 所知障也。
“但认凡质”即我执烦恼障。质,身也。“耽着结业”即业障。“受生死苦”即报障。
【科06】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
大觉即世尊,故《诠》序云:感而即通名大觉尊。愍,悲也。“说一切皆空”者,以世间生死,出世涅槃。“一切皆空”此叙前破相也。
“开示灵觉”下正述显性,《问明品》云:其性本清净。开示诸众生。
“全同诸佛”者,《清凉疏》云:凡厥生灵,皆含佛智,圆满普法无不备矣。
【科07】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足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故《华严》下此皆出现品开物因性经文。
“但以等者”具云:但以妄想颠倒执着。释曰:凡夫妄想权小执着颠倒通二。
【科08】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
“便举一尘”下《大经》云:譬如有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体无边廓周法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一切皆尽(喻体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也)。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中,圆满具足也),如是一尘(举一众生为例)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故云:尘况,众生也。
【科09】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教以圣道”者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道因也,谓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也。
【科10】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
评,量也。真宗即佛教。“但执”下《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结云:甘认凡夫。下,类矣。
【科01】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
“至教”者,佛教至极之谈,即指华严也。“本来是佛”者,《圆觉疏》云:心本是佛由念起以漂沈。《出现品》云:如知众生本来成佛。
【科02】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
“故须”下《清凉心要》云:若任运以寂,知则众行爰起,即行依佛行也。若无心而忘照则万累都损,即心契佛心也。
“还本还源”者,《大疏》云:令诸众生还本还源穷未来际无有休息。凡习即凡夫,习气损之,下以为道日损惑也。
为学日益智也。损之又损之,则寂照现前自然,应接恒沙之机非佛而何。
【科03】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
“迷悟同一真心”者,迷即众生,悟即诸佛。《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云同一也。
“大哉”即仰叹之辞。“妙门”即绝思之称。
【科04】(自注)然佛说前五教,或渐或顿。
“或渐或顿”者,《诠》序云:转凡成圣,即渐。从迷而悟,即顿。
【科05】若有中下之机,则从浅至深,渐渐诱接,先说初教,令离恶住善。次说二三,令离染住净。后谈四五,破相显性,会权归实,依实教修乃至成佛。
中下之机,通取渐修渐悟,以明中下。“离恶住善”即人天教,离十恶修十善也。“离染住净”者,小乘即离烦恼染,住我空之净,法相即离所知之染,住法空之净。“会权归实”即会破相之权,归显性之实也。
【科06】若上上根智,则从本至末。谓初便依第五顿指一真心体。心体既显,自觉一切皆是虚妄,本来空寂。但以迷故。托真而起,须似悟真之智,断恶修善,息妄归真。妄尽真圆,名法身佛。
“若上上根智”至“本来空寂”即顿悟也。从“但以迷故”已下之文,即渐修也。
由迷无明为妄惑,悟妄惑为真智。悟真之智为能断妄惑之恶,为所断余如文。
【科07】会通本末第四
(会前所斥同归一源皆为正义)。
“会通本末”者,末即第一斥迷执,第二斥偏浅本,即第三直显真源。故云:会前所斥同归一源。
【科08】真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不可无端忽成身相。
“真性虽为身本”者,即蹑前显性教云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也。
“生起盖有因由”者,言迷真生妄心有所因,故《起信》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起,此则起妄之由也。“不可”下推其身本即现相中根身,是忽成身相也。
【科09】但缘前宗未了,所以节节斥之。
但缘前宗,下始自迷执宗,终至破相宗有五节矣。
【科10】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说,从后段已去节级,方同诸教各如注记)。
【科11】谓初唯一真灵性。
“谓初”下《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谓四圣,生谓六凡。《诠序》云:凡夫圣贤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即同此文一真灵性)。
【科12】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
“不生”下《起信》云: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无有变异,乃至离念境界,唯证相应(上但摄引论文,或引禅诠序为证)。
【科13】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之,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生灭诸相)。
“众生”下《起信》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无始迷睡即《法喻双标论》:云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迷喻无明方喻觉性。若准前文云:然此虚妄之梦,必因睡眠之人,则睡喻觉性,梦喻妄识,皆生灭门耳。
注亦同,下应云:亦同破此,已有生灭诸相,诸相即垢净,增减。故《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同此也。
【科14】所谓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
“所谓”下《起信》云: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今云:真心。即不生灭如来藏。
妄想即生灭心相。故《十地论》云: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
【科01】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所说)。
“此识”下《起信论》云: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诠序》云:觉是三乘贤圣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
【科02】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
“依不”下《起信》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即此云最初动念也。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即此云转成能见之识也。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云境界相现也。
【科03】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说)。
“又不”下《起信》云: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即此云从自心妄现也。又云:相续相依于智,故生于苦乐,即此云执为定有也。
【科04】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
“执此”下《起信》云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即此云:遂见自他之殊也。
【科05】执我相故,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愚痴之情展转增长(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说)。
“执我”下《起信》云: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即此云:贪爱瞋嫌愚痴之情也。
【科06】故杀盗等心神,乘此之恶业生,地狱鬼畜等中。
“故杀”下《起信》云: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善恶二业其善业在次文)。
又云: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苦乐二报乐报亦在次文)。释云:恶业即此杀盗等等者,以十恶中但言杀盗之二等取余八也。心神即妄心神识也。苦报即此云:地狱鬼畜也。
【科07】复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运于中阴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说)。
“复有”下谓有怖三涂之苦者,行施戒等,言等者,等取余善也。乘者,乘者乘因感果也。中阴者,谓此阴既灭,彼阴未生,故于中阴入母胎中,即人趣乐报也。
【科08】禀气受质(会彼所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
“禀气受质”者,质,身也。“以气为本”者,前文云万物与人皆气为本。“渐成诸根”者,如佛为难陀广说胎相在母胎中,三十五个七日人相具足即渐成也。
诸根即五根,诸识即五识。
十月满足者或云计日,即唯九月如摭华钞辨之。
【科09】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类和合方成一人。
二头下身即四大,心即四蕴。此二和合方成人耳。
【科10】天修罗等,大同于此。
“大同于此”者,人道既以身心和合,余之五趣亦皆大同。又若鬼趣色蕴人见不及,非非天唯有细色是亦小异。
【科11】然虽因引业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故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
“然虽”下《俱舍》云:引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犹如缋像,先图形状,后填众彩。
受得此身,即先图形状也。
贵贱贫富,即后填众彩也。
然其引业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识所起。若其满业能造之思从五识起。又此引满二业亦名总别二报,总别交络有其四句:一总报善别报不善谓人受贫穷疾病等。
二总报不善别报善谓畜生有肥好等。
三总别俱善谓人受富贵等。
四俱不善谓畜生有盲跛者。
今此既原人身唯取第一句人受贫穷疾病,即同此文:贫贱病苦也。
第三句人受富贵等,即同此文:富贵盛乐也。
其第二、第四两句,既是畜生总别二报故不引配耳。
【科12】谓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果,乃至仁寿杀夭、施富悭贪,种种别报不可具述。
“谓前”下前生敬人为因,今感尊贵为果。前生慢人为因,今感卑贱为果。乃至前生行仁为因,今感长寿为果。余皆例之。
【科01】是以此身或有无恶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满业已定,故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
自然如然者,言非使之然也。
【科02】外学者不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会彼所说自然为本)。
自然为本者,前文云:万物皆是自然生化。
【科03】复有前生少者。修善,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贵而乐,老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
“复有”下文有四句,皆隔句以示因果。“前生”下初句为因,故今下第三句为果,第二句或前生。
少恶老善为因,第四句或今世少贫苦老富贵为果。
【科04】故外学者,唯执否泰,由于时运(会彼所说皆由天命)。
否泰者,周易二卦之名也。
否者,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二气不接万物塞矣)。
泰者,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二气交感万物乃通)。
故《离卦》云:否泰,反其类也。
“由于时运”者,时塞即止否也。时行即通泰也。 “注皆由天命”者,前文云:贵贱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耳。
【科05】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
“所禀之气”即禀二气受身也。
“展转推本”者,推于万物,本乎天地。推于天地,本乎元气也。
“所起之心”即六识之心也。
“展转穷源”者,穷前六识本乎末那,穷第七末那本乎赖耶,穷第八赖耶本乎一心源也。
【科06】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见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
“心外”下即真心外的无别法,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矣。
从心下即真心随缘也。相分所摄谓,元气属相分摄耳。
【科07】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
初一念,即三细中第一业。
相心,即第二转。相境,即第三现相。
【科08】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如前叙列),境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
“心既从细至粗”者,谓转相从业相起也。以业相是细中之细转相,是细中之粗耳。
展转妄计,即六粗中智相,相续执取,计名四粗也。
乃至造业,即第五粗起业相也。
其第六粗业计苦相,即下文业成即身成也。
注如前叙列者,即前文始自显一心,乃至第五人天齐业报是也。
境亦从微至著者,谓现相亦从转相起也。
微着,即粗细变其文耳。
展转变起,即根身种子。
乃至天地,即器世间。
【科09】即彼,始自大易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
注即彼者,指儒教也。《易纬》曰: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形质已具,谓之太极。
彼五重运转,例此从微至着也。
【科10】彼说自然大道,如此说真性,其实但是一念能变见分。
“彼说”下指道教也。能变见分,即第二转相。
【科11】彼云元气,如此说一念初动,其实但是境界之相。
“元气”儒道二教皆宗之。
一念初动,即第一业相。
境界之相,即第三现相耳。
【科12】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
“业既”下谓过去已熟之业为因,此世父母赤白二气为缘,与初念业识和合,渐成人耳。
【科13】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
心识,即业识也。与识和合,即心有知觉。
不与心合,即想枯澄凝。
故《楞严》云:想澄成国土(即此文云天地国邑),知觉乃众生(即此文云和合成人),若对三境。
和合成人,即根身种子,天地国邑,即器世间。
裴相序亦云:内为箸骸所括,外为山河所眩。可以例释。
【科01】三才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
【科02】佛说内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内外四大者,内谓自他身内所有坚者,即毛发等。
外谓自他身外所有坚者,即土石等。
地大既尔余之三大,亦然。
不同者和合与不和合也。
【科03】哀哉寡学,异执纷然!
哀哉,悲叹之辞。寡者,许慎曰:少也。学者杨雄曰:觉也,纷然乱貌。通而言之,少学之人异端,妄执纷然而乱故。
肇公云:异端之论纷然久矣。或谓通惠云:臣实惭寡学,空老年龄,此乃臣下对天子之谦辞耳。
【科04】寄语道流,欲成佛者,必须洞明粗细本末,方能弃末归本,反照心源。
寄语道流,即学道之流,无外亦云。寄言后哲,宜乎介怀粗细约惑,次文辨之本末约教谓弃前二篇之末,归直显真源之本故云变照心源也。
【科05】粗尽细除,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自然应现无穷,名化身佛。
粗尽细除,即起信随分、究竟二觉。《论》云: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又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名究竟。
觉灵性即法身,故《论》云:法身显现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故云:无法不达也。
法身是理。报身是智。理智冥合,如珠与光,即发化用。故曰:应现无穷矣。
原人论发微录(终)
秀州嘉兴县清风卿青墽镇居住清信弟子莫侁谨施净财一十五贯文足开
原人论发微录一卷仍印三十卷舍入
本镇密印寺宝阁讲院贤首教藏集兹
胜因用答 母亲苏十娘腹有育之恩劬劳之德
谨愿
云间善住宝阁法孙比丘 晋倦 勾当
青墽密印寺传天台教观普光大师 道湘劝缘延文三季(戊戌)十一月八日于东寺西院僧坊写点讫同十二日一校了。
杲宝(生五十三)
福善 点校 恭印
二零一八年 五月 十一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