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毕竟无法与别人共享速度与节奏,这一切只属于自己--三浦紫苑
02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可是这个“好”到底是跟谁比,一千个父母就只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和自己比,第二种是和所有人比。而我是第三种,一边喊着做最好的自己,一边焦虑的看其他人怎么做。
最近我一直在考虑的就是上兴趣班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上不上兴趣班,而是上几个兴趣班。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方面我从来没上过任何兴趣班,但丝毫不影响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我却觉得如果我的孩子不上兴趣班,未来生活就没什么希望了。
尤其当我看到身边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平均报了四五个兴趣班,而我只给孩子报了一个舞蹈班,还是业余的机构,我就有一种深深地自责:我已经让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远远落后了。当别的小朋友已经狂奔了五十米,我的孩子还在不慌不忙的系鞋带。
03
钢琴、舞蹈、画画可以提升孩子的艺术特长,数学、英语、编程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游泳、轮滑、体能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乐高、象棋、围棋能够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钢琴、古筝、模特、主持人...好像每一个都是必须要报的。
很多时候,痛苦并不是来自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导致不知道该选哪个。可能是机会成本的影响,可能是后悔的力量,可能是对满足的适应,也可能是比较的诅咒,这我在《为什么买买买并没有更快乐》里已经说过。
04
然而再看看价格,便宜的一节课100,贵一些的一节课500,即使如此有些家长还一脸诚恳的说给孩子可不能选便宜的,一节钢琴课低于500的都是垃圾,浪费钱...
由于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富足,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资源的稀缺让我们在看事情的时候形成管窥效应,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我在《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贫穷》里也说过。
05
而选择是一件比努力更重要的事情,我在《少壮不会选,老大996》里解释过。因此上什么兴趣班,上几个兴趣班,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对我们的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是这影响如同我们的投资一样,都要十年二十年才会看到结果。面对一个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看到答案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选择呢,那不妨看看十年前的日本,也就是十年后的我们。
06
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里,描述了日本中产阶层的崩溃,一部分人下滑到了“下流社会”,一部分人上升到了上层社会。以收入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日本社会呈现出一个大大的M字,而M左边部分要明显高于右边,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降级了。
07
M社会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长乏力、人口减少、物价飞涨、房价太高、公务员冗余...日本社会的问题太多了,但作者的着力点在于如何改变现状。简单来说:
1、企业要明确定位,针对消费降级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商品,针对消费升级的人群提供轻奢侈。
2、政府要...此处省略1万字。
3、经济上要加大引入外资和外国人才,激活市场,增加人口数量和质量。
08
厚厚的一本书,有80%的内容都在讲大环境,侧面也说明了面对社会的变化,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更好的适应。作者给出的建议是:
1、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买房、不买车。
2、减少消费中的偏见:不盲目追求品牌、进口、流行。
3、清楚自己的消费能力:中低收入就不要去欧洲度假。
4、重视教育:不去补习班。这里作者的原话是“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下,被教出来的优秀孩子,并不适合未来时代的需求,从小即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进入社会之后...根本不就业...做父母的,不如多投资些时间在孩子身上...把社会的残酷面告诉孩子,指导孩子如何突破困难、冲过险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必须让孩子有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勇气和韧性...不管是学校还是补习班的老师,都无法教导孩子人生的意义及生活方式...把孩子托付给补习班老师,是最糟糕的模式...孩子根本没有走过风雨人生该有的智慧与悟性”。(是不是补习班的盛行,也导致了十年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和《低智商社会》呢)
09
虽然我的孩子还在系鞋带,但能够在起跑前先看清终点在哪里,挑战有哪些,竞争对手是谁,也许比枪声还没响,就被父母推上了跑道要好一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