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节近世代数的课后,
忘记文字、公式和理论!
一个人,或者拉一只手,
到园角池边觅一块石凳。
嘘——,莫出声,
合上干涩的眼。
让耳海随耳旁那风。
听见了吗?风在说:
大树在唱岁月无声之歌,
水草随一尾红鱼嬉逐柔波。
岸上小路仍有细语,
林间归鸟呼喊伴侣。
更在历史深处,
张辽带几万将士阻挡东吴?
事仍是往年那些事。
新生的老蝉早已看倦?
叽叽——,叫声一成不变。
惟独围墙树外,
水泥高架桥上车流川流不息。
似日夜奔腾不息的涛声,
合着奋斗不止的生命。
—— 写于 2017年7月
下面录朱自清 在操场看灯的一首新诗,对比发现其作品有三个比较优势:一是口语化语言虽然零散但更有张力,更传神;二是结构上递进,描写、象征、升华至哲理,结尾留有余味更有全诗高潮;三是表达上有情景描写、有深度对话,关键是文中意象人格化。其诗虽强调文字的层次感,用标点符号细致,重在阅思,而不便于诵读(新诗是否需强调阅思与诵读两方面的特点?)。录其诗如下:
这是一个黑漆漆的晚上,
我孤零零地在广场的角上坐着。
远远屋子里射出些灯光,
仿佛闪电的花纹,散着的在黑绒毡上——
这些便是所有的光了。
他们有意无意地,
尽管微弱的力量跳荡;
看哪,一闪一烁地,
这些是黑暗的眼波哟!
颤动的他们里,
憧憧地几个人影转着;
周围的柏树默默无言地响着。……
一片——世界的声音;市声,人声;
从远远近近所在吹来的,
汹涌着,融和着。……
这些是黑暗的心澜哟!
广场的确大了,
大到不能再大了;
黑暗的翼张开,
谁能想象他们的界线呢?——
他们又慈爱,又温暖,
什么都愿意让他们覆着;
所有的自己全被忘却了。
一切都黑暗,
“咱们一伙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