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转瞬即逝。第十二周末尾的钟声即将敲响,而我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教师时间已过大半,不知道陪孩子们还有多长。虽说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也经过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一书中的某个章节,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与构建理想课堂。其中的“六维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几乎涉及理想课堂实施和实现的全部变量,而每一个维度的后面,都隐含着一个理想课堂的“关键词”,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不可替代的密切关联:参与度——主体、亲和度——情感、自由度——生态、整合度——知识、练习度——实践、延展度——生活、生命。回想这两个多月的教学,教学的重难点似乎和学生的认知不大匹配,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有时做得出来,但是不会说。讲一个新的知识,提问一个同学,让他来回答我问他你会吗?他说不会,我说你为什么会做不会说呢?我就对学生说,看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勇敢的回答出来,就算你说错了,也是一种锻炼。每个教师都不喜欢满堂灌的课堂,我觉得我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了。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基础,但是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课堂就缺少这种亲和度。上课学生打闹,说话,开小差儿,睡觉,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开始逐渐变得沉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对,说话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提高。对于纪律这方面,我总是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在学生齐声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总是说大声点听不见,为什么就只有那么几个人在说呢?上课时我不允许学生交头接耳,有一丁点不和谐的声音,我就会停下来指责他们。上课时总有学生在打小报告,也有时会质疑我讲的知识,说老师你讲错了。现在感觉我无疑是在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按其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来说,上课时应该松紧有度,循序渐进,给学生制造一个轻松,快乐,幽默的课堂境。课堂教学应善于知识的整合,而我每次讲完课,总觉得漏了点什么,回头想起来了才给学生们补充出来。想想这样真的是把知识肢解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讲课时总觉得自己在很卖力的讲,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这应该是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缺乏积极性的原因。
课堂的每一步才是我现在的重中之重。当生活成为教与学的内容,当社会成为广阔的课堂,生命就能在其中得到进一步舒展和绽放,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就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句话值得去深思,值得去体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