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开学季,自家妹妹在这一年升初三。学校要求寄宿,这对于有些娇生惯养的妹妹来说是个挑战。从今天上午报道回来到现在,我没看过她笑过,心事重重的样子,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她不是一个外向得可以随时和别人交朋友的人,也不是一个成绩很优异很自信的人,目前好像也没什么过人之处,俗称“中间人”。
今天是个忙碌的一天,一家人为了妹妹的开学升初三,收拾行李、准备入学的材料忙前忙后。屋子里充满了各种你问却没人答的近乎吼的声音。“袜子在哪?”“健康表在哪?”勉勉强强地收拾好必需品,拖着行李箱,看着他们咋咋呼呼地出了门,赶往学校。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升初三的样子,一样的学校,近乎相同的要求,我感受到了妹妹那有些害怕入学的情绪,却没赶得及去安抚她。妹妹拖着行李箱犹犹豫豫地样子,我很想和她说很多话,却最终止于前,我想有些事情有些过程只有自己去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前辈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也要挑时候和她说,冒然的现身说法可能会引起她的厌恶,她也可能感受不到其中的用心,起不了良好的效果。
回来后,家人轮着对妹妹“教导”,听得更多的是“你不要有太多压力”“初三了,好好把握”“辛苦这一年,上高中就好了”“家里为你炖的汤,一定要喝”。我看着妹妹正在走我之前走过的路,看她在家人“为你好”的教导下逐渐变得更加焦虑,作为摸着石头过河曾撞得头破血流的过来人,我真的很想让家人稍稍停息,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妹妹自己多去思考,而不是被迫的去承受大人“为你好”的观念。不是说大人的想法没有用,反而有些想法太有用了便让人丧失了自己去摸索并总结出适合自己一套方法论的潜力,逐渐产生有问题就不经过思考而是转头询问别人的依赖心理,这种新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表现还会让大人产生一种我的孩子勤学好问的错觉,于是更加高频地传授经验。而这其中会夹杂着某些过时的经验,这些观念会成为禁锢自身向前突破的枷锁。孩子身处其中,因为阅历和认知的有限,在接受某些有问题的观念时可能还浑然不自知。于是,便陷入这样一种不太良性地循环。不是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可以,也不是前辈的经验不可以借鉴,而是我觉得去引导孩子自己选择性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自己能够挑选适用于自己的经验加以改造。我知道这有些困难,对教育者的要求高,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但我们有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每个家庭良好的相处和教育模式也不是说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