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毕业十年的学生来看我,说起妈妈和正上高二的妹妹心情非常复杂。妈妈平时经常将“我现在停了生意,租了房子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妹妹期末成绩不理想(与自己的预期有差距),回到家眼泪汪汪觉得对不起妈妈,类似情景自妹妹升入高中已多次发生。看到妹妹经常为考不好担忧而分散精力,真考不好后伤心难过的样子,她又心疼又着急。便对妈妈说:“你别老对妹妹说你不容易,你都是为了她,你少给她增加压力。”老妈立刻瞪圆了双眼:“怎么了,我这辛辛苦苦还不能说了?我什么时候给她压力了?我一直说对她成绩没要求。”她对妹妹说:“咱妈的话你别听,哪个父母不为孩子操心啊,你学习就是为自己,别老给自己压力。”可妹妹的担忧仍旧在,考不好仍旧哭着说对不起妈妈。学生说面对妈妈和妹妹两个人,她又是气,又心疼,又倍感无力。
我笑着对她说:“你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样交流下去,你永远达不到说服她两人的目的,因为你在挑战她们的信念。”
信念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感受等在心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又一个想法、观点。这些想法、观点都是主观的判断,但是一旦形成,对于这个人可以说几乎等同于真理,是他所有言行背后的理由。有了某个信念后,这个人会自动忽略掉不支持、不符合这个信念的所有东西。
有人可能很疑惑,说了这么多,信念到底是什么?我怎么感觉不到自己的信念。其实,信念形成后,绝大部分会潜存于我们的潜意识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比如这个妹妹在她与妈妈的互动中,她接收到了很多妈妈为她的学习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牺牲的信息,于是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信念“只有取得好成绩才对得起妈妈”,这个信念引发了她的一系列思想行为反应,“担忧考不好”“考不好后哭泣、自责”等等。
当我们的这些信念受到冒犯、挑战时,它会跳出来引发强烈的“自卫反击战”。比如,妈妈在自己的经历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信念“父母可以通过向孩子表达不容易激发孩子努力学习”,这个信念引发她常将为女儿付出的话语挂在嘴边。当大女儿反对这种行为时,就冒犯了妈妈的信念,引发了妈妈强烈的对抗。所以永远不要试图通过说教、批评、指责的方式改变一个人的言行,可以运用启发式提问或者先跟后带的方式,引发对方的觉察,从而达到促成改变的目的。
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会无形中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要想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潜在的不合理信念,可以通过多去觉察自己言行背后的理由,有意识地调整这些不合理信念便可以实现自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