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轮滑班新来了一个学员,男孩,三岁半,小名叫七月。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教练在一点点的给七月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并且时不时的还要亲自帮助七月去矫正动作。七月虽然看上去挺吃力的,但全程还是坚持了下来。这让我对这个孩子印象深刻,一个三岁半的孩子,一个半小时的训练能够坚持下来,的确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从那之后,我看到他就会想到坚韧这个词。
而一直在旁边观看的七月的父母也总体上是很欣慰的,毕竟自己的孩子在完整上完一节课上已经表现的很优秀了。然而,到了第二天,只有七月妈妈来陪着上课,七月跟之前一样跟着教练的节奏在做热身,当然,作为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教练的意思,同时,受限于孩子体力的限制,有一些动作无法顺利完成,多少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孩子也时不时的回过头看看在旁边坐着的妈妈。
孩子本身的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都很正常,孩子回过头来看妈妈可能是在寻找一种心理支持。但是,问题来了,孩子妈妈开始指责七月,“专心一点,听教练的口令。你是不是欠收拾。这孩子干啥都不认真“,妈妈开始一边抱怨指责一边不断的有点反应过度的朝着孩子发号命令。孩子妈妈的愤怒和望子成龙的期待让我有一种压迫感,我尝试着用试探性的口气说:其实七月今天练的很不错了,先试熟悉这个环境和队友,再往后就是能够按照教练的要求做动作了,着需要一个过程。七月妈妈似乎捕捉到了我言辞中的意思,逐渐的情绪平稳了下来。或许可能也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过激反应,很快,一个面带微笑的情绪稳定的妈妈就又回来了。
看到七月受到妈妈这样的待遇,我由衷的心生同情。孩子作为弱势的弱小的只能依附于父母生存的一方,父母的情绪就是孩子生存的指南针,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适应父母的自变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严重而又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情绪状态,心理感受,身体反应,行为变化。而孩子无法反驳只能被动适应,长此以往,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互动模式,是无意间配合讨好父母还是自助表达独立生活最终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人格底色,这种底色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一个人的命运多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一个人的性格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一个人的关系模式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模式,这些现在都有很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不论是如何强大的理论依据还是改变方法,但我们不能忽略神经回路的顽固性,改变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所以,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耗费很大的时间精力金钱去改变自己的人格,那么不妨对孩子好一点,孩子真的很无助。
一个大人在环境面前的无助和无力甚至绝望跟一个孩子在暴怒的父母面前的感觉是一样的。
如果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请尽可能的温柔友好,因为每个人都在向上寻找一种力量,寻找一种精神上比自己强大的寄托对象,孩子的精神寄托不是别人,只能是父母。虽然,大人可以寄托于神明,超人,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