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不应该是作为工具存在”的时候,是在一个知识付费平台上的哲学专栏里。当时在我的思想上也着实产生了一些涟漪,于是在尔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思考正在做的那件事的意义在何处。
生活推着往前继续走了一些时日,已然都快忘记了马克思韦伯提出“工具理性”这个专有名词的时候,竟然奇迹般在网上看到一个新词 ——工具人。之所以有这个词的爆火,其实也并不难理解,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所谓生活只不过是在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在所剩不多的工资里勉强还能在网络上找到点娱乐所在。工具人只是在现在不满之后的一种自嘲,一种寻求心理慰藉的方式。工具人在网络上的解释,是男女之间感情的不平等,其中一方比另一方付出了更多。
对网络词汇向来我是保留了一点距离感的,在此起彼伏的网络世界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词语别炒热。当大家口中说着同样的词汇,却表达着迥异于原来词义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说这个词语“死亡”了。所幸的是,网络上的工具人并不是在对工作价值和意义的消解,它仅仅停留在感情上了。
曾经因为听了一点关于哲学的思辨知识,进而就开始思考工作对自身的意义,也不难想象,最终这样来学习知识,只会把自我牢牢地陷入死胡同中。在那个时期中,对工作的唯一报以期待的只是那份低廉的工资收入。所谓工具理性,按照通常白话来说,人在工作整个生产链条中,只是最为一个工具存在。当社会只是在最大限度去强调效度之时,人作为生产环节上的一个要素,自然地被剥夺了动物属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最终的结果就是意义感的消失。
前些时候看过写张艺谋的一本书,其中带来最大震撼的一点就是“把自己工具化”,他的解释是,只有在你对别人还有用的时候,才有可能发挥出其他的价值。
当你熟知了一些知识以后,很多矛盾就尽显无遗了。要怎样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中去采取行动?要怎样平衡两个选项的利弊问题?只有把这些处理好了之后,才能说这人是充满智慧的。
工具也好,自我的价值也好,无论怎样抉择,在实际中很多问题并不可能同时存在。
在从前一直会认为,学到的东西越到越好,然而也因为这样,生生地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的集邮者。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那是知识并没有让人更顺利地做出选择,反倒是更加踌躇不前,不知怎样做自己了。
就如韦伯“工具理性”,也正如自己所思考和理解的那样,把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混乱。可以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其中学习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果仅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心性去走,大有可能会走很多的弯路。
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现实是不可直接划等号的,若不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学习,其结果很可能被弄巧成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