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
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装傻,不去见。阳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计:他乘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按孟子的说法,按照古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出门在外)也,而馈孔子蒸豚”(《孟子·滕文公下》)。朱熹说:“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论语集注》)——他就是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来换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见阳货派人送来的蒸熟的小猪,就明白阳货的意思了。阳货给孔子出了一个两难题:去拜访吧,就等于投靠,阳货可以以此散布舆论,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影响。不去吧,违背周礼,不用说孔子本人不愿违背周礼,阳货也可以借此打击孔子,败坏他的声誉。
但这种小难题哪里能难倒孔子?破解之道其实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则不远——就用阳货的办法:孔子也打听到他不在家,去拜见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得很——孔子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阳货! 孔子一看阳货大夫的车马,自然是赶紧转弯避开,而阳货一见孔子的来路,以及对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也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很生气,加上此时的他权势炫赫,说话的口气也冲:别躲!过来!我有话对你说!
孔子只好转回来,走近阳货。阳货说:“一个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仁吗?” 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可。” ——“那么,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可以叫智吗?” 说得也对,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
孔子显然不愿和阳货直接冲突,面驳阳货,所以恭恭敬敬顺着他说,但是,他的两个“不可”,很明显是敷衍,是虚与委蛇。阳货当然也能看出来,但孔子态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无从发作。
末了,阳货说:“日月流逝,时不我待啊!”
那潜台词是:孔先生,您已经50岁的人了!您还有几次机会?
我相信,阳货最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孔子,触及了孔子内心中蛰伏二十来年的从政之梦。
孔子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好吧,我准备出仕了。”(《论语·阳货》)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愿做官,而是不愿到破坏政治秩序的阳货那里做官。所以,不见阳货,是“义”;不得已去拜见阳货,是“礼”;等阳货不在家才去拜,是“权”;路上碰见了也就恭敬相见,不愿意做得太决绝,是“毋必毋固”。阳货每一问,孔子必答,是阳货说的在理,孔子据理答复而不辩解,是谦逊而又不屈服。
面对阳货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现是唯唯诺诺而不辩,这不是屈服,而是不愿与之纠缠——
孔子终究不会去阳货那里为官,却也无须在此争一高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