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龙共读:说说孩子跟人打招呼这件小事
今晚的共读海报,直到下午才做好,发送到沙龙群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99072/f847ce4b88c9a21a.png)
1沙龙共读:说说孩子跟人打招呼这件小事
当我在19:30打开腾讯会议室时,钱子禾与邹韩啸来了,钱校也按约定来了。我们四个人开始了共读。
首先,跟大家一起观看钱志龙博士的《一个校长的出走之尘埃中也有光的尼泊尔》。这是我自费购买的一个课程,与大家共赏,一定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这是我不知第几次看这个视频了。因为我对钱志龙博士出走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又是看不止第一遍了,所以感触非常深。钱博士的出走是因在国内教育界受了伤,带着一种疗愈的想法出走的。钱博士在尼泊尔通过做义工,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价值感,从小沙弥的自律、孤儿们的相依为命、从雪山的岿然不动,终于在迷雾中露出脸来的那一刻,导游丹尼的“tomorrow is here”一下子让人洞明为人为师之道,我想,那一刻,钱博士的内心被治愈了,我也一瞬间被治愈。带着沙龙老师共读这件事,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义工的工作,我岿然不动,就那样坚守着,始终相信相同尺码的人会出现,会和我一起往前走。即使我的身边没有同行者,我们的镜子练习中,我们的勇气读书会中,总会有一起行走的人。
钱子禾老师在分享观后感悟时,由钱博士的义工说到自己曾经的一段做义工的经历,通过这样的为别人服务的工作中,她觉得自身的幸福感得到提升。她还勾连了自己读的波卡仁波切的书,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特别让我意外的是,上一次共读,她就提出面对教的非常优秀的学生不与她打招呼这件事让她很郁闷。我告诉她可以主动跟学生打招呼。她在工作中居然就这样做了,结果发现孩子看到老师跟他们主动打招呼觉得很意外,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但孩子的内心一定是开心的。
是谁说一定要学生先给老师打招呼呢?我们老师也可以先跟孩子打招呼啊!
我就想到了曾经因为强调孩子一定要跟我打招呼,导致孩子最终转学这件事。邹老师也接着我的话题回应我:打招呼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一定要强求一个相同的方式。
钱校的话筒不好打开,她也就这个话题专门写了几点想法:
1.礼仪是必要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
2.礼仪教育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形式,甚至是苛刻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表达,合适就好。
3.作为教师,当学生向我们问好时,我们也要积极回应一句,“你好”“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或者一个微笑,一个抚摸,甚至一个拥抱,拉一下孩子的手……都可以拉近我们与学生的距离。所以礼仪教育老师应该做榜样。
就像文中说的:我从小就很怕跟别人打招呼,也不知道怎样跟别人打招呼,甚至连称呼都不怎么搞得清楚。所以狭路相逢能躲就尽量躲,躲不开就笑。不过在父母看来这是傻笑,为此不知道被批评过多少次。
邹老师找了一个时髦词表达自己的感受“嘴替”。“嘴替”即“嘴巴的替代”,指能够代替广大网友表达心声的人。对于一个个性内敛的老师来说,从共读中找到了“嘴替”,真的让我又看到了读书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真是太有收获了。
2.陈大伟教授谈——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的特点
观课议课是以课程为对象,以课堂为载体,优先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那么第一个特点我们说优先关注人,这里优先关注人,关注谁呢?首先,这里的人有教师有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优先去关心学生,上课老师优先关注学生啊,那么议课老师优先关注上课老师,关心上课老师。
教师发展,它具有重要的课程意义,这种课程意义首先就是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本身就是课程,那你的学养你的知识到底怎么样。学生看你,你就是课程。
第二个就是教师育人,我们说教师是育人的,教师育人优先育谁?我自己的体会是先育自己,先把自己栽培成人,先让自己的德行,让自己的学识都比较丰富,把自己育好啦,然后去干什么?然后去育学生,育好学生以后,你自己也好,学生也好,你这个时候才有能力和资格去育同事。另外也可以说教师是优质课程落地的最后保障。那么有些是说你研究观课议课,你为什么只优先关注人不关注课呢?实际上当老师真正发展好了,他自己有积极性了,他自己有创造性,他自然能够去创造出更好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和大家表达的第一个的界定。
我们说要观察课程。观察什么?我曾经在那个《学校的产品是课程》里边分享过这样的观点:我说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它不是直接对学生发挥作用,他要借助课程的中介。学生是在课程的中介当中来发展、成长和进步。所以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开发、建设、提供和实施课程,通过好的课程让学生得到好的发展。我想这就是我们说用课程育人,这是研究课程和进行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那什么是课程呢?我对课程有这样的界定:学校课程是为学习者发展而创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学习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光有环境不行,比如说,今天我给各位老师隔着屏幕交流,大家可能听到我的声音是一样的,看到我的PPT也是一样的。环境是一样的,但你是怎么听的?你听的态度,听的方法决定了你是否把我讲的东西能置于心,然后改变自己的行动,这就叫教学活动将学生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说得太对了,一切的课程,一切的育人,一切的观课议课,回到最后,就是教师自身的成长,自身的认同和完整。最后,这些专家的观点和实践,都指向教师自身。这更加坚定了我参加镜子练习,参加勇气共读的决心。书还是要读起来的,学习永远都不能止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