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上读到:知识分为三种,你知道你所知道的,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你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我很赞同,因为它简洁明确而精准地界定了知识的范围。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从一向雷厉风行的数学老师换成了除了在课堂上就很少在班级出现的语文老师。自此以后,从来都只在意之乎者也的语文老师,也渐渐关注起同学们的思想建设起来。有一天语文课上,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四四方方洁净的黑板上赫然一个白色圆圈,同学们不解其意。老师说道,我们每个人就像这个圆圈,圆圈之内是我们会的东西,圆圈之外是我们不会的东西。虽然不明白老师具体想向同学们阐释什么人生哲理,但觉得这句话却不假。知识无限,每个人掌握的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自己知识范围之外仍有无尽的奥秘。然后,老师接着说,当你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圈就越大,那么你所不会的也就越多。当时,我怎么也无法理解老师的这句话,心想,既然会的东西越多,那么不会的不是就应该越少么?或者,用更严谨一点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如果整块黑板象征整个知识体系,圆圈之内是一个人所知道的知识,圆圈之外是他所不知道的知识,那么当圆圈变大时,圆圈之外的区域就会变小,也就是说,他所不知道的就会越少。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私下以为老师自己理解有误,他说的话不可信。
直到在书上遇见了上面的那句话,我才恍然大悟,当年老师对同学们说的那番话确实意义深远。如果圆圈之内是一个人所会的知识,也就是说,是他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比如说他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李白是唐代的诗人,知道地球会绕着太阳公转。圆圈之外是他所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说他可能不知道北京的经纬度,不知道李白的字与号,不知道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然而,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是他所不知道的。我的意思是,当你问他北京的经纬度时,他会疑惑经纬度是个什么概念;当你问他李白的字与号时,他会诧异李白难道不是就叫李白而还有其他的名称;当你问他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时,他会告诉你他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些情况就是他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而如果他知道什么是经纬度,但是却不能准确地说出北京的地理坐标,那这就是他知道他所不知道的。同样地,如果他知道古代文人大都有字甚至有号,而对李白的字与号不甚明了,那这也是他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对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这似乎与当初语文老师说的话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他说,当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那么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呢?我又反复分析了一下老师在黑板上画下的那个圆圈的意思,我发现,我的错误之处在于,我们根本不能把整块黑板当做是整个知识体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是无限的,是一方黑板所不能圈下的,而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比于这个知识体系而言,都微不足道。换言之,如果全宇宙的知识总量为正无穷的话,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几十,几百,或者几千。那么,在我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大的时候,游离于我们知识储备之外的知识总量依旧是正无穷。可是,那它也不应该是变大的呀…
我以为,老师的话中所说的“不知道的”指的应当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毕竟,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根本不能被他纳入知识体系之中,这一部分客观存在的知识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无意义的。那么,老师的那句话应当被理解为:一个人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越多,那么他所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这么听上去就合理多了。一个人只有在了解了经纬度的概念之后才回去查询北京的经纬度,一个人只有在听说过字与号的存在之后才会提问李白的字与号分别是什么,一个人只有在学习过日心说的理论之后才会考虑到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半径。
这么看来,我们扩增自己知识储备的途径有两种: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以及将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融入进自己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知识储备的圆圈不断扩大,圆圈之外的区域不断被纳入圆圈之内,圆圈的面积不断变大,这是“一个人知道的越多”的过程;与此同时,圆圈的周长也不断变大,圆圈之内与圆圈之外两者间的界线也逐渐变长,这是“他所不知道的也越多”的过程。
如今回想起老师对我们说的那句话不禁觉得老师用心良苦,他是想用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坚持学习,增长见闻,不断扩增自己的知识面,而不能作井底之蛙,故步自封。虽然当时无法理解,使得老师的话对我没有产生任何激励的作用,但如今却也算领悟了老师的教诲,为时尚不晚。固然就算我们皓首穷经,用毕生的时间去学习,也不能学尽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变大,我们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也逐渐趋于完善,我们能够用自己的所学科学地分析事物与现象,用自己的思维去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受他人影响,人云亦云,为他人的思想扛大旗,跟着别人的屁股跑。所以,活到老,学到老,确是生活的基本法则之一,我们有必要将其牢牢掌握并切实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