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说到底是用一条基本思想来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曾子:“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核心,就是忠和恕啊。”
这是孔子所说的话唯一“打哑谜”的一段。
忠,是指作事;恕是做人。作事,我们要秉公办事,把“心”放在中间;做人,要有“儒心”,能够推己及人,要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要理解他人。
但是学者都认为,曾子这样理解并没有理解到“一以贯之”的精髓。也可能是对于“门人”而言,曾子觉得这样解释更便于理解,但“一以贯之”,绝对也不仅仅是“忠恕而已矣”。
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能够生发出万事万物。但“忠”和“恕”只是我们应对生活的方式方法,但它肯定不是最底层的核心逻辑。
例如说,佛教里“一以贯之”的“一”指的是“空”;老子“一以贯之”的“一”指的是“道”。那么孔子的“一”指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仁”,然而孟子说,孔子的“一”指的是“反求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做不下去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邦有道的仕,邦无道卷而怀之。我们遇到任何“凭什么”的时候,都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所以这句话,我们要按照最“内自省”的方式去理解,这样才能让这个“开放式”的答案更有意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只知道私利。”
可以理解为:君子每天考虑的都是道义,小人每天考虑的只是自己的蝇头小利。也可以理解为:君子讨论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从“义”的角度出发的,小人在说任何事情的时候是从“利”的角度开始阐发的。小人讨论的话题,体现不出他对事情本身的热爱,只能够看出他对金钱利益的热爱。而君子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看的都是社会价值和能创造怎样的意义。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这句话,就可以用来看跟你对话的对方这个人的格局和境界,是我们识人的一种好方法。也可以实我们去跟别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是选择“义之于比”,还是“放于利而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应当反省自己。”
老子曾经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就是说,我们遇到比自己好的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遇到比自己糟糕的人,那是我们的资粮,也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教育元素的。
所以,“好仁者”,就是“见贤思齐焉”;“恶不仁者”,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一个人的圈子很重要,一个圈子能够带给人很大的影响。所以,融入一个好的圈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
放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见不得别人好,总是以别人好总会乐极生悲或者有我们看到的好就有我们看不到的不好来安慰自己,却不想着我们如何也像他人所见的好那样发展和成长自己。
我们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了外在,用在了去规范约束和评判他人,却忘记了“反求诸己“。
我们如果能够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与自我争高下,莫同他人论长短。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别人的世界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