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鸡娃还是虎妈,或者是其他什么方式的家庭教育,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好心有时候也会办坏事。
不论以爱的名义还是什么名义,没有人愿意做糟糕的父母。
今天分享的书就是教我们怎样做最好的父母的。
作者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他是村上春树一生推崇的心灵导师。
书名:《什么是最好的父母》——畅销20年,影响两代日本人的经典养育著作。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轻巧地破解父母的48个养育困惑,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娓道破养育本质。抛开高深的心理学术语,用智者般的人生禅语,谈天说地间让万千父母豁然开朗。
——————————————————
在学习本书前,需先了解一些概念:
箱庭疗法:国内也称沙盘游戏或沙游,是一种让来访者在治疗者的陪伴下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心理疗法。
自性实现:荣格认为,把心灵的全部内容,包括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一起接受。也就是说,无论确立了多么强大的自我,人都终有一死。人死不能复生,那就意味着自己在世上拼命争取到的东西全部都会消失。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怎样接受这个现实?这就出现了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荣格心理学中,意识的中心是“自我”。与之相对,包含无意识的心灵全部内容的中心是“自性”。“自我实现”是指处于意识中心的“自我”的实现,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做那些能得到社会认可的事。但“自性实现”不同,因为包含了无意识这个毫无章法的因素,所以做的一般不是能被他人称赞的事,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事。
啐啄同时:蛋里的小鸡小鸟在壳内的吮声谓之“啐”,母鸡母鸟为助其出而“啄”壳,只有“同时”发力,新的生命才可能诞生。
——————————————————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书,我们也需要明白作者的提醒或箴言:
因为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有人可能会期待本书像指南书一样给出明确的答案,可读过后,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并非是什么指南书。
因为养育孩子根本不能按照指南来。有很多家长,就是照着指南书去养育孩子,结果事情反而越来越糟。
因此,虽然说是问答的形式,但可能有读者会感觉回答跑题了,扩展到了与问题无关的地方。但是,这也恰恰是本书想达成的目标。
只要能够重视孩子的“个性”,就一定不会出现指南式的答案。与其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倒不如充分发挥父母的“个性”,并与孩子的“个性”碰撞。这一过程更为重要。
书中给各位父母提供了一些养育孩子的灵感和提示。请各位读者不要认为本书有“标准的”答案,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地发挥想象,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也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
很多人经常感觉自己孩子的成长脱离了标准的轨迹,因此而感到焦虑不安。
有必要更宽松地看待、思考孩子的成长。
大人们认为自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拼了命地做了很多事,结果却把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全都扼杀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思考思考了。
希望读者不要认为这本书是养育孩子的教科书,请轻松愉快地读一读,再轻松愉快地想一想就好了。
虽然说养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但也别因此而顽固死板、着急忙慌。
希望父母自己先做到怀着悠然自在的心情养育孩子,我的这份心愿就凝聚在书中。
如果父母自己慌乱着急,却对孩子说什么“自由成长”,那可就真是滑稽之谈了。
养育中的自性实现就是去接受不尽如人意的孩子。
“自性实现”也是伴随着牺牲的,因为“做一件事”就意味着“不做另一件事”。
认真开始考虑“自性实现”的话,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行的,有时还必须考虑到与他人的关系。
“自性实现”也并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一生都高枕无忧了。荣格反复强调“自性实现的过程”,或者说“个性化”,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我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走过一生。至于自己脚下的道路是否通向“自性实现”,我想只要迈开步伐,在途中就会明白的。
——————————————————
河合先生在后记中提到的“自性实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是时候好好考虑考虑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了。
书中译者序言中提到了现在养育孩子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父亲的缺失”和“母亲的焦虑”,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造就了一批性急、懒惰和不用心的父母。
这个在正文问答中可以体会出来。
我想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对自身的一些言行举止深入思考,而不是随大流地考虑怎么养育孩子。
很多养育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出于我们自己。
特别是近些年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说法,造就了太多的焦虑不安的父母、揠苗助长式育儿方法。
在愈演愈烈的内卷下,只看中行动而不顾及需求的做法,掩盖了人们真正的需要。
导致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快乐。
孔子讲君子不器,可忽略内心真实需求,一味地追求知识、技能的领先不正是在不做君子而成器吗?
何况目标的边界决定结果的边界,定位在成器上,最多也是一个工具,定位在君子,成器更轻松。
现在的世界发展变化太快了,光靠知识的积累已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
其实我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步入社会后绝大多数用不上。
社会真正考验的是学习期间培养的学习力、掌握的底层逻辑。
想要做好父母,首先就要先调整好自己。
家长不做焦虑的父母,孩子才能安心地学习。
河合隼雄的这本《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不能成为育儿手册,但确是一本带我们回归教育本源的好书。
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读完它,或许你会豁然开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