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昼之三时:東、杲、杳

昼之三时:東、杲、杳

作者: 大為師道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0:51 被阅读107次

转自《新民晚报》

一字一故事,一字一含义;一字一乾坤,一字一文化。中国文字可谓博大精深。甲骨文東、杲、杳三个描写时间段的文字,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白昼,这种清晰明了的绘画性字义,其文字构架仅由木、日两个部首组成,堪称罕见。

昼 《说文解字》曰:“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从畫省,从日。”昼,部首是日部,会意字。下面的“旦”,指“日出”,上面的“尽”,指“尺寸度量到头”,俗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之说。“昼(晝)”之所以从畫省,乃晝为界也,一指划分界限,二指绘画之意。“聿”乃所用书之物也,是指绘画时用手执笔的工具,故昼(晝)和画(畫)的上半部分,都写作“聿”。昼(晝)在《说文解字》书体中,似手执“筆”写字。下半部分“旦”,小篆书作“日”,并在“日”的四周画四条直线,意为日光四射,即指白天。而“昼”最下面的一条横线,表示昼(白天)与夜(夜晚)时间之界限。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東 《说文解字》曰:“東,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東指萌动。東方为春,万物生长繁殖;日出于東,大地一片热闹。会意字,木旁。依官溥的说法,指太阳初升于東方树木(扶桑)之间(官溥,许慎作书时博采的通人之一)。東的本义是指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史记·历书》曰:“日归于西,起明于東。”“木,榑(注:榑即榑桑,传说为日出之处)木也。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

在古代礼制中,东为上,西为次,故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有东主西客之分,东则可引申为主人之意,如:东家,房东,东道主,作东等称呼。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杲 《说文解字》曰:“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日在木之上,就如同太阳升在了树梢上面,意为日出明亮,本义是明亮,也就是晌午之分。如:《诗经·卫风·伯兮》曰:“杲杲出日。”《管子·内业》曰:“杲乎如登于天。”《文心雕龙·物色》曰:“杲杲为出日之容。”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杳 《说文解字》曰:“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日在树木下,意欲日落西山,本义为昏暗,引申为深幽。《管子·内业》曰:“杳乎如入于渊。”杳的现代书面词义:“远得看不见踪影”。如,音信杳然。后人用“杳如黄鹤”泛指音讯全无、下落不明。柳宗元《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東、杲、杳三个甲骨文字清晰地呈现:早晨“日”(太阳)从东方的桑树中间升起——東,然后升至树梢之上——杲,最后又落到树木之下——杳。它们以象形文字的形象意蕴,将白昼的整个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目了然。书法家如果掌握汉字单一字体之微观辨析本义,便有了打开古文字的“密码钥匙”。(顾建明)

昼之三时:東、杲、杳

相关文章

  • 昼之三时:東、杲、杳

    转自《新民晚报》 一字一故事,一字一含义;一字一乾坤,一字一文化。中国文字可谓博大精深。甲骨文東、杲、杳三个描写时...

  • 鳌头漫笔(173)杳杲

    今天是辛丑牛年正月二十,2021年3月3日星期三,天气晴好,微冷。 早上阅读微信朋友圈,有人分享了瑞安名校长陈钱林...

  • 归途

    踏过人间,星光杳杳,灯火如昼,你是归途。

  • 元旦夜游姑苏

    夜阑珊, 灯如昼, 曲音杳杳, 情思依旧。 花开花谢, 寻寻觅觅时不留; 冬来秋走, 冷冷清清寒不休。

  • 喜从悲中来,幽默无声

    讲述者|邹澍Kevin公众平台 :東西 “煦兮杳杳,孔静幽默”,“幽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

  • 《昼颜》影评:不圆满的完美结局

    文/杳蒙 正文:《昼颜》影评:不圆满的完美结局 前不久用某视频app的Vip看了《昼颜》,回味过后,思考过后,突然...

  • 龙漦之气

    天蓝一昏暗,起雾浮岚倦。 谯门日昃酔,方位景换颜。 船几黔首滩,蜑雨清明在。 远迩少杳杲,灯晃如践阼。

  • 书香杳杳,杳杳书香

    春暖花香 一叶一花香 沐浴江南淅淅沥沥的细雨 远眺塞北阳春三月的飘雪 伴着雨花湖畔随风摇曳的细柳 独享民大温文尔雅...

  • 杳杳

    三生三世 ...

  • 杳杳

    江湖之大,可比山川可比湖海,人如渺渺一粟,抛而融之,可杳杳无音讯。 一 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永和三年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昼之三时:東、杲、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vt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