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数据度量初始化

数据度量初始化

作者: 清水舍 | 来源:发表于2022-07-17 10:10 被阅读0次

    “数据度量”能力的薄弱,反映的是企业对精细化管理能力的需要。

    正如前文所言,传统企业经营模式是基于会计方法的“成本收益”模型;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小型企业,其现金流的流转速率决定了盈利和生死,投入产出的逻辑也极其简单;而组织越强,其投资的“回报时间跨度”与“收益间接路径”也就会越来越长,也就是企业的投资策略(所以投资策略也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作调整的)。

    随着投资策略复杂度的上升,相应的成本核算、追踪调整等行为的复杂度也上升,这就是传统企业做大后,管理复杂度上升的根本来源。

    求诸于“数据度量体系”,其诱因可能比较多样,比如小型企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高速路,以前的KPI考核方式不足以覆盖所有角色的工作内容了;又或者传统企业做产品制改革,需要一个管理抓手来统一衡量和评价不同产品团队的工作质量。

    但它们在解决的问题上都有着本质的共性,那就是“明确的人力成本,与不确定性的产出结果之间的矛盾”。

    这就导致企业在设计和使用“度量体系”时,很容易陷入“用看似符合逻辑的指标驱动团队间竞争”的误区。这种传统赛马式管理思维并不能说完全被历史淘汰,但它的使用场景确实也是越来越局限的:对已经非常标准化、体系化、产业化的业务来说这种管理方式是适合的。

    但从前面讨论到企业本身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角度看,这种思路明显是本末倒置的。不仅对企业来说,没有帮助让产出结果的价值更清晰;对团队成员来说,内卷式的工作氛围也非常不友好,南辕北辙的指标更是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更有甚者,去设定和执行评价标准的人,会凭空获得与其岗位设置不对等的权利,容易滋生腐败和大企业病。

    所以企业更需要的是,“目标导向的迭代滚动式指标体系”。目标自上而下从企业战略拆解出来,并基于此指导管理方向和方式,但实际指标的选择,则是自下而上的,基于数字化业务模式、用户行为路径、关键标准化可采集数据从团队中试错、迭代而来的。

    上图为自上而下指标拆解的示意

    目前市面上需求比较旺盛的指标体系有:“研发效能指标体系”、“用户体验/服务体验度量指标体系”、“运营增长指标体系”等等。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战略中典型的“研发效能”、“用户/客户满意度”、“业务增长”等管理目标。

    指标体系并非一蹴而就,且如本书第一章中“数据是新型货币”所讨论到的,指标体系也远非终极目标,数字型企业还需要将之与自身的财务结算体系对接起来。

    所以本着不要好高骛远的落地原则,可以把上述诸多庞大的体系作为愿景,从“数据度量初始化”开始,从一线团队的实际工作中逐渐积累被验证的指标和使用方式。

    接下来就用最为常见的业务运营增长作为案例,演示如何进行初始化,并将指标管理沉淀到团队运作中去:

    案例背景:

    H企业是国内一家综合性保险金融服务公司,近两年随着互联网保险等行业数字能力提升,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供应商对接上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扭转这个局势,企业领导希望从逐步构建企业内部的专业化产品经理开始,其中包括对现有业务人员、技术需求分析师等产品经理能力培训,以达到专业产品经理的要求。

    希望通过产品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产品工作的体系和机制(如OKR、360评价、管理体系等)。并最终通过对产品经理、运营等角色责权利的明确,补上企业在数字能力上布局的缺失、保证已存在优势的数字化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让团队能够自运作起来。

    弱产品导向的组织管理 vs 强产品导向的组织管理

    初始化走查:

    H企业在过去有一项2B业务一直是其优势所在,业绩表现亮眼,但随着竞争对手的出现,且产品疏于维护和响应,导致不少的存量客户转移。

    站在业务团队的视角看,业务本身没有变化,存量客户的流失明显是产品体验没跟上,这属于技术团队的职责范畴。

    站在技术团队的视角看,客户拜访、反馈意见收集、满意度提升都是业务团队的职责,数字产品只是业务中的一小部分,且缺乏业务团队明确的需求传递,技术团队很难根据客户需要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组织架构调整”,然而首先该企业的国企背景使得组织架构调整的难度很大,其次不同角色的归属和绩效评定等问题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还是难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H企业希望能找到一个短期就见效的方法,预防其它数字产品团队也发生类似的问题。所以该方法不仅要帮业务和技术团队更好地沟通需求,还要能识别客户的异常动向,给团队进行响应的空间和时间窗口。

    虽然存在如此多的约束和要求,但好在H企业数字基础设施还算较为齐备,很多维度的数据都能被找到;且由于行业供应链特点,业务本身数字化程度也较高;

    同时,企业内部也有专门通过数据核算负责考核的PA部门,有人、有数据也有技术支撑,所以该企业打算通过建立更完善的数据度量机制,来牵引团队协作和完成工作方法的转变。

    然而难点在于,用纯粹的业务/财务数据核算,更多的压力自然而然地会作用在业务团队身上,这也是过去一直难以克服的问题。

    所以,“作用在技术团队身上的数据是什么?如何将这些数据与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驱动改变发生?”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成了决定该转型成败的关键。

    案例分析:

    H企业打算用“数据度量”的方式解决问题,确实是见效快且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但需要赋能传统PA部门,以数字化思维来设计新的考核办法:

    从传统PA部门进行的业务数据分析上看,主要考核的数据依次为:“资料登记完成比例”、“开户比例”和“产品购买比例”,因为从业务逻辑出发,这三个数据分别代表着业务完成的三个阶段“资料登记”、“开户”和“完成购买”。

    结合这样的逻辑,表现在数字产品上也有类似的阶段,有些一致,有些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开户”,在数字化业务上由“App端外开户数”和“App端内开户数两者组成”。

    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融入使用数字产品进行业务必要的关键操作,如“下载App”、“打开App”、“注册App”、“登陆账户”等其它关键数据。

    以上数据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漏斗模型(由于需要对案例脱敏,这里只作为案例展示,实际上漏斗的层级会更多)。

    漏斗阶段和对应指标

    完成这些漏斗阶段的设计,就是将业务团队与技术团队目标聚拢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漏斗阶段的精细化设计,团队不是为某一项或几项数据负责,而是为“客户进行业务完整的流程和体验”负责,虽然不同角色在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但已经一定程度地实现将各角色的目光从其负责的“特定环节”上转移到了“整体服务”。

    紧接着,还需要找到客户属性和行为的相关数据,如“年龄”、“地区”(自然属性数据)和“访问频次”、“停留时常”(行为数据),与漏斗阶段的相关性,并对之设立假设。

    比如从数据上发现:“三线城市”地区里“30-35岁”中“杂货店老板”,会在“工作日”某时间段完成“端外开户”的数量比较多。

    于是,“市场同事”在端外投放广告时,会针对性地形成投放策略。

    又比如,在“下载App”后并“完成注册”的“30天”内,“打开App”频率超过“20次“的用户群体,完成“产品购买”的人数最多。

    那么,“运营”和“产品经理”在App活动引导、操作路径优化时,就会根据此假设设计策略。

    不同角色共同以“提升各漏斗阶段转化率”为目标,根据不同维度“用户数据”对比表现出的差异性提出“优化假设”,最终通过活动或产品功能设计对假设进行验证并获得数据反馈,进行和逐步迭代完成数据度量体系的设计

    影响“漏斗阶段对应指标”表现的“用户数据”维度,共同形成了数据度量体系

    通过提出假设,针对用户行为数据改变进行业务策略调整(无论是活动还是产品功能变化),可以看作是完成一个业务上的“预测环”;之后对漏斗阶段结果数据的收集,并据此验证之前所提出假设是否为真,可以看作是对预测行为作出的“反馈环”。

    “预测环”的周期取决于产品/运营迭代速度,“反馈环”的周期取决于企业数据采集和价值结算能力。

    在这个过程里,不但可以通过数据异常提前发现客户的变化,更关键的是不同角色通过对用户数据表现的探讨,对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趋同。(用数据产生对话,识别并追踪数据表现的差异性。)

    所以对应的管理方法,也不仅仅是对不同“漏斗阶段”转化率的考核,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审视、汇报里考察团队:根据“什么样的数据表现”进行了“什么假设”,以及最终的“验证结果”导致了“漏斗转化率”什么样的变化

    只有管理办法有了对应的转变才能保证团队持续地维持在前文描述的工作状态中;那么数字化有没有办法矫正“管理方式”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过这部分内容我们在本章“持续建设的数字平台”部分再详细讨论。

    初始化的成功标准和影响:

    完成“数据度量初始化”,不仅需要“迭代完成度量体系”的协作方法,也同样需要牵引、保证协作方式的管理办法

    度量指标的数据变化反映客户实时动态,促使业务与技术之间频繁发生有效沟通;业务提的需求,技术实现的结果,最终表现为指标数据结果上的变化;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指标提出要求,更需要懂得用什么方式协调矫正团队协作过程,才能保证度量初始化的有效实现。

    “业务数字初始化”的目标是通过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方式强化业务优势和能力,“数据采集初始化”则是更合理的工作方式结合数字能力产生的结果,那么“数据度量初始化”则是为团队成员和管理者提供优化和矫正团队运作的工具

    结合所“能采集到的数据”、“业务逻辑”、“数字产品操作路径”构成企业每个业务自身的“迭代完成的度量体系”;随着这种模式的深入人心,各团队可以逐渐摆脱管理者监督的需要,具备自组织的能力。

    而不同业务完成“度量体系”对数据能力要求的共性(如埋点能力、快速报表生成能力)、反映客户体验要求的相似指标(如任务完成成功率、页面响应速度),又共同构成了对企业整体数字化能力的要求;企业在这些数字能力上的演进,又进一步降低了团队自组织的门槛,这就形成了向数字型企业做转型的良性循环,这点笔者会在本章后续内容中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据度量初始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xl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