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
第一,勒庞指出,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一大帮子人就是群体——比如在一个广场上经过或者闲逛的人群。只有当这群人有了同样的心理诉求,才能够成群体。群体也未必一定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处地点的人,当某个心理一致性形成后,各式各样的人,尽管他们没有面对面凑在一起,但他们依旧可以成为一个群体,展现出群体特有的那些特征。
最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股民——股民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散布在全社会,绝大多数股民相互之间是不认识的,但是由于都在玩股票,具有同一的希望通过股票买卖发财的心理,所以他们就属于一个群体。而那些被严格组织起来的人群,例如军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等,也不属于群体。这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遵守确定的规则,他们不具有勒庞所认为的群体心理特征。
第二,当人们一旦聚集形成乌合之众,他们的表现,会与个人有哪些不同?
第一,群体的智力下降,当许许多多的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这个群体的智力,会变得更聪明吗?勒庞认为恰好相反,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并且群体的智力水平取决于智商最低的那个家伙。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些特征。群体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
第二个特征,就是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横冲直撞。这样的心理特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群体人多力量大,个体力量实现不了的目标,众多个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轻易实现;二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对被惩罚的恐惧。所谓“法不责众”,事情是大伙一块干的,要么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或报复。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化、敏感化,急于采取行动。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推动下,群体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人们一旦聚集成群体之后,往往就很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点就爆,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擦枪走火”。
第三,这种乌合之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的形成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影响。所谓的间接因素就是一些观念、思想的长期渗透。比如说,在当时的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理念,传播了上百年时间,最终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接受,为后来法国大革命做了长期充分准备。所谓直接因素,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导火索”。导火索一旦点燃,就让散布在社会方方面面的人们瞬间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统一性,那么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就可以被迅速动员,直接采取大规模行动。
有意思的是:最开始的时候,群体是在一个简单明了的口号下动员起来的,他们是奔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去的,但实际上搞到最后,这件事却往往很容易跑偏。比如,球迷闹事——本来球迷聚集起来去看球,但是球赛结束后因为双方球迷的对抗冲突,最后球迷群体很快进入到实际行动状态,开始群殴大打出手。
群体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所谓的“群体领袖”。勒庞认为,群体的领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可以带领群体去采取明确的行动——典型的例如率领球迷起哄、斗殴的那个带头大哥,挺身而出指挥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短期的群体领袖的最大特点是面对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他们比群体里的其他人显得更坚定、更狂热、更富有献身精神,他们的行动能够直接带动整个群体成员的追随和效仿。而当短期行动所面对的场景消失后,这些领袖就迅速丧失了领袖光环,一下子恢复成了一个平常人,甚至还暴露出更多缺陷和弱点。
而群体的长期领袖,则有些不同。这种人很稀有,但是他们的影响却非常巨大,有的时候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后还在发挥作用。勒庞在书里举出的例子就是拿破仑。
勒庞认为要想成为这样长期性的群体领袖,超强的意志力是必须的品质,这样的人必须长时期内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面对任何困境或变化,都不更改自己的信念。
至于领袖对群体的动员方式,勒庞在书里总结出了三项要诀,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作为领袖,就一定要给自己的群体提出一个主张,而这个主张必须是以断言的形式提出来的,简单干脆,生动明了,不需要什么证据或者推理论证,迎合群体人群的希望。不论是宗教的教义、政治动员的口号,还是营销推广的广告词,但凡能够打动目标人群的,都一定是这样的断言。
第二项要诀就是重复,必须不断重复,面对各种情况都要重复,重复,重复——重要的话一定要至少说三遍。勒庞认为把断言不厌其烦地进行重复,可以让断言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当适合的场景或条件出现时,人们立即受潜意识指挥按照断言的命令采取行动,人们就已经不需要再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了。
第三项要诀:情绪传染。领袖要依靠强烈的情绪去感染身边的追随者,再让这些追随者把这样的情绪传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群。通过传染唤起具有相同情绪的人们,领袖的主张就会在情绪的作用下让人们接受。也许有些人可能并不十分同意领袖的断言,但是只要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最终也成为领袖的追随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