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为什么改爱弟宝玉的“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
——兼论宝玉咏大观园所用“绿玉”“绿蜡”之典出自西溪
土默热
元宵节就要到了,《红楼梦》元妃省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元宵节期间,这正是荣国府家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期,今天就在这个象征着鼎盛美好的故事中选取一个截面,谈谈作者在书中大谈特谈“绿玉”、“绿蜡”典故的文学用意吧。《红楼梦》书中写道: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贾府修建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省亲前宝玉随父亲贾政题咏大观园各处景点,为怡红院题写匾额“红香绿玉”,省亲时却被元妃否定,改题为“怡红快绿”,且并未说明改题的原因。随后,宝玉与姐妹们又应元妃之命,赋诗歌咏大观园,其中宝玉分得《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杏帘在望》四首。作者在此时又插写了一段元妃不喜“红香绿玉”,宝玉迟迟不肯接受,在诗中仍坚持使用“绿玉”之典的故事,看来元春、宝玉姊弟间为“红香绿玉”摽上了。虽然故事很有趣味,但也有点令人费解。这段故事节录如下: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
《红楼梦》书中描写怡红院的代表性景色是“蕉棠两植”,宝玉所作《怡红快绿》诗为: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诗中“两两出婵娟”便是指这一树海棠、一本芭蕉。其中“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说的是海棠雅致;“绿蜡春犹卷”,“倚石护青烟”,说的是芭蕉风姿。元妃为什么不喜欢宝玉用“绿玉”表现芭蕉,而宝钗告诉他改用“绿蜡”表现,便获得元妃的首肯呢?红学界对此至今无解,某个红学家试图用“元妃见不得一个玉字”来解释,其实这是说不通的——元妃的弟弟名字就是宝玉,元妃何以见不得玉字?再说黛玉的名字中也有玉字,宝玉咏《有凤来仪》诗中,第一句就是“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元妃并没有不待见其中的玉字嘛!
其实奥妙就在这里,宝玉咏《有凤来仪》,咏的是潇湘馆景色,潇湘馆的代表性景色是“窗前也有千杆竹”,看来用“秀玉”咏竹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宝玉《怡红快绿》诗中,试图用“绿玉”去咏芭蕉,此前宝玉为怡红院所题匾额“红香绿玉”,也是用“绿玉”代指芭蕉,这就有问题了,难怪元妃不喜欢。古人咏芭蕉之典绝无以“绿玉”代指,而多用“绿蜡”,以其初生之叶卷曲如蜡之故也;宝钗就是用唐人的诗句“冷烛无烟绿蜡干”告诉宝玉的。这本是个熟典,宝玉不应不熟知,因此才在宝钗“一字师”启发下恍然大悟后自责:“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显然,宝玉用“绿玉”去咏芭蕉属于用典有误,元妃所肯定的用“绿蜡”之典咏芭蕉是正确的。
其实宝玉所题“红香绿玉”,不仅用“绿玉”咏芭蕉用典错误,用“红香”咏海棠用典也是错误的。记得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说:一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海棠无香”乃古汉语中一个熟典,有人说出自东坡,有人说出自杜甫,姑弗深考。总之,宝玉以“红”喻棠无误,但以“香”喻棠则不妥,因为海棠无香嘛。正由于以上原因,元妃方在“红香绿玉”四字中,保留了“红绿”二字,删去了“香玉”二字,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这是正确的,不仅用典正确,文辞也更典雅。这里面只有古人行文修辞炼句优劣之分,背后并没有什么历史上的笨谜可猜,红学家们对此大可不必过于穿凿,牵强附会猜笨谜。
老土这里再告诉朋友们两桩用“绿玉”、“绿蜡”分别咏竹和蕉的典故。一桩是晚明时期有个诗僧释大善,结庐杭州西溪,他十分热爱这方水土这方人,在诗作中几乎遍咏西溪景物,称为《西溪百咏》。《西溪百咏》中有一首《金竹岭》,诗前小序说:“在石人岭北,穆坞南,满峰之竹皆作黄金绿玉之色。”小序后的正诗为:万竹丛峰到水湄,参差清影日迟迟。颜分绿玉枝偏翠,色借黄金叶亦奇。萧史引教丹凤宿,仙人曾化赤龙骑。如今暂隐寒岩下,得遇风云或有时。这首诗歌颂的是杭州西溪金竹岭“黄金绿玉之色”的竹子,诗僧两用“绿玉”来表现竹影婆娑,可谓恰当。
另一桩是清中叶著名文人陈文述,在他编纂的《西泠闺咏》卷十中,有一首《蕉园咏柴静仪、贞仪》诗:蕉园诗社重凝香,饮渌餐霞倚隐囊。画舫临波闲自照,红楼隔雨逈相望。碧罗掩袖依妆阁,绿蜡抽书映草堂。女弟清才知更好,新词曾解赋愁肠。这首诗歌颂的是清初结蕉园诗社的蕉园才女柴静仪姐妹,诗中的“凝香”句代表柴静仪闺中吟咏之所凝香室与其作品《凝香室集》,“画舫”指柴静仪经常与蕉园姐妹结伴荡漾西湖西溪时所乘的画舡。柴静仪是蕉园诗社公推的“女士祭酒”,结社地点蕉园就是柴静仪父亲柴云倩家建于晚明的园林。蕉园又称柴庄,其代表性景色当然是芭蕉,陈文述用“绿蜡”之典来歌咏这里,自是十分妥帖恰当。
在这两桩用“绿玉”、“绿蜡”分别咏竹和蕉的典故中,朋友们有什么重要发现么?这两桩典故所代表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这就是杭州西溪。明末清初的西溪,是洪氏家族聚居地“西溪山庄”所在,是大剧作家洪昇儿时的故园,也是蕉园姐妹结社吟诗的场所。《红楼梦》书中描写宝玉与姐妹们歌咏大观园时,所用之典“绿玉”、“绿蜡”都出自这里,并且均与“咏竹”、“咏蕉”相吻合,这难道仅仅是偶合么?其实,《红楼梦》“用省亲写南巡”,书中所写元妃省亲故事,就是按照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高士奇在西溪山庄接驾的实情实景刻画的。书中写元妃省亲在元宵节之夜,康熙六次南巡,任何其他时间地点都没有在外地过元宵节,只有这一次是在杭州过的元宵节,有毛奇龄《西湖蹋灯词序》为证,是为排他性铁证!
高士奇为接驾修建的西溪山庄,就是在蕉园和洪园的部分基址上翻建的,这就是《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生活原型,也是书中元妃省亲和女子诗社故事同时发生在大观园中的原因。书中把潇湘馆称为“有凤来仪”,说这里的景色是“窗前也有千杆竹”,其实就来自于康熙帝巡幸西溪山庄时,曾为这里御笔钦题匾额“竹窗”,并吟诗一首: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深。欲籍渔为业,园绕笋作林。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看,潇湘馆“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窗前也有千杆竹”的“有凤来仪”之特有景色,就这样聚集在“修篁”掩映的康熙南巡之“竹窗”中了。书中元妃省亲进入大观园所经过的沁芳溪,其实就是流经西溪山庄的流香溪,溪流上的沁芳池、沁芳桥、沁芳闸(沁芳三址),实际上就是按照西溪山庄门前的御临池、御临桥、御临闸(御临三址)描写的。这些在老土的旧文中都有详细考证,此不赘述。
《红楼梦》书中还有一个情节似与“绿蜡”之典相关:宝玉为“蘅芷清芬”所撰一联为“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众清客吹捧叫好时,贾政却泼了冷水:“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书成蕉叶文犹绿”一句出于何处,书中并未明言,诸家注本对此也没有解释。蔡义江先生说:“未详何人作,当是明清人诗。”有红学家说出自《时古对类》书中“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之联语——这是典型的不学无术瞎猜胡说——《时古对类》作者苏友章,国学家,民国时人,说《红楼梦》抄了民国时期的作品,乃是《史记》抄了《汉书》的笑话吧?其实,用蕉园诗社之诗句“绿蜡抽书映草堂”解释就挺贴切的,“绿蜡抽书”就是“书成蕉叶”嘛。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路德延咏《芭蕉》诗:“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宋代诗人赵希丙诗中亦有“芭蕉自作抽书样,不与行人寄短愁”之句。
绿玉出金竹,绿蜡染蕉园;元宵省亲夜,西溪蕉竹妍。《红楼梦》书中所写“绿玉”、“绿蜡”之典,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两桩文人笔下用典的小插曲而已;但小事不小,尤其是用传统红学成说解释不了的小事,转而用洪昇和蕉园姐妹们的风雅生活,用《长生殿》《四婵娟》作品中的意境,用文化解析或文学正确解析方法,都可以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这就不是用偶合可以解释的了。成百上千这样的小事,如“绿玉”、“绿蜡”、“沁芳溪”、“沁芳桥”、“沁芳池”、“潇湘馆”、“稻香村”、“芦雪庵”、“藕香桥”、“暖香坞”、“天齐庙”、“水月庵”、“水仙祠”、“清虚观”、“女子诗社”、“元宵节省亲”、“三生石畔”、“赤霞宫”、“无材补天”、“女娲弃石”、“通灵宝玉”、“怀金悼玉”、“太虚幻境”、“人间风月司”、“警幻仙姑”、“可卿兼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白首双星”、“日月双悬”、“六桥梅花”、“隔巷蟆更”、“翠樾埭”、“鸂鶒”、“茄鲞”、“瓜齑”、“椒油莼齑酱”、“鸡皮酸笋汤”、“鸭子肉粥”、“炒枸杞芽”、“贾母吃秋桃”……等等等等,一齐出现在洪昇和蕉园姐妹们在故园杭州西溪的生活中,《红楼梦》书中故事人物,还有可能是其他任何时代任何人想得到写得出的么?
力:红楼梦如果说是奇书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它见长于人心、人性的解读。且刻画入微。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这一标志性的现象来形容第十八回的元妃省亲是不足为过的。但是越是大喜,就往往蕴含着不经意的大悲。如元妃跟自己的爹娘、贾母(祖母)本想行家礼但已经不能够了。因为贵妃的身份,而迫使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相亲,跪拜而泣的事,是可悲的。而且到了时辰也不得不忍心归去,这都说明形势比人强的一种客观现实,无可奈何。这又是喜中之悲。
而宝玉在“红香绿玉”来形容怡红院的时候,贾妃却改为了“怡红快绿”。宝钗更是明察秋毫的发现了元妃的喜好。但宝玉作诗又将芭蕉比作“绿玉”时,她却直接的指正要宝玉改为“绿蜡”这都是可见其为人的精细和小心。
原比不得黛玉和宝玉那种随心所欲的心气。更深谙政治逢迎避讳之忌。这样说来,宝玉和黛玉在政治上与袭人、宝钗比简直就是孩子气。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说:一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如张爱玲所说,人生三大憾事,可以想见古来官宦世家的风流文采及思想境界。非一般人家可以论起高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