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有点转暖了,屋子里也暖和了许多。气温逐渐升高到二十四五度。
回想前一段时间,外面的温度持续下降,屋里的温度也随即下降。先是二十三,二十一,还好没有降到二十度以下,有人在物业群里说:"邻居们,家里温度咋样啊?冷不冷啊。"
有人说:"冷,我家温度17度。太冷了。
"
还有人说,咱们应该找供暖站说到说到。
还有人说打过n次电话了。可是也不起作用啊。
还好吧。我家的温度还始终保持在二十度以上,也没啥理由抱怨。国家规定是18度以上就算达标。
说实在的,对于这样的温度,我是一百个满意的。在这个极寒地区生活,取暖从来都是头等大事。
一到冬天,什么事都可以放下,唯独烧火取暖不能放下。
那时候,烧火取暖从来都是个人的事情,每家每户都住平房,一开始,大多住土房,也叫板夹泥房子这种房子最不保暖。后来,大多数人住上了砖房。砖房保暖要比板夹泥房强一些。但取暖还是需要自己烧火取暖。
人们在厨房里搭个炉子烧火,通过"火墙"将整个屋子烧热。在寒冷的冬季,火炉几乎整日燃烧,只是在晚间睡觉前,满满填上一炉子柴火,方可去睡觉。
那个时候,屋子里平均温度达到十多度左右就不错了,好在火墙是热的,还有火炕是热的,人们冷了就坐热炕头。就靠着火墙取暖。
那个时候,也没有感觉多苦,还感觉多少有点幸福的滋味。
看看过去爱斯基摩人,在雪屋子里越冬,屋子里只有一盏海豹油灯取暖,屋子里最高温度只有零下十四度左右,如果太热了,雪屋会融化。相比之下,我们可是生活在天堂之上,他们可是在地狱里面。
生活在林区,好在木头不是稀罕品,到处都是。但是,要想把这些木材弄到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那种雪爬犁,那就是用来拉烧柴的,后来发展一些,有了人力推车,有些先进的人户,养马驴子,套车。主要也是为了拉烧材。到后来有了机械,才摆脱了人畜动力。
在这个寒冷地区,衡量每家每户是否是勤劳过日子的好人家,就看他家院子里是不是有柴火垛子。
有的人,把木头绊子码得整整齐齐,像极了艺术品。烧柴俨然成了大宝贝。比如吃喝一样重要。
再后来,林业局有了供暖楼,但那可不是普通人能住得上的。那是干部富裕人家的专利。
大多数人住上供暖楼,也就是近十年左右的光景吧。那些年棚户区改造,大多数平方被拆除,楼房再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们终于摆脱了那种烟熏火燎的烧火取暖的日子。
供暖楼采取集体供暖,只交一定的取暖费,省时省力省钱。再也不用为了烧柴而苦恼了。
但有一点也非常苦恼。供暖楼的热水,是需要泵站一起推动,然后输送到各家各户,这种雨露均沾,或者说大水漫灌的方法,很难保证各家各户都能热度达标,再加上供暖站人家也要盈利啊,难免是能不热就不热。能省则省。特别是线路有问题的地段,有些人家干脆就不怎么热。
据说,有的地方供暖是采取买热的方式,就是说自己可以决定自己家屋里的热度,我感觉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也可以避免因为屋里温度不达标住户与热力公司产生矛盾纠纷。
现在自来水公司也采取了智能水表供水方式,可以随时网上缴费,所以在技术上不是行不通。主要是看热力公司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