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伯凡日知录》中的一篇推文挺有触动的,文章核心讲的是潜意识的无形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刻意练习的有意识状态沉淀为潜意识状态,自发地、自如地完成大脑发出的指令,达到游刃有余、润物细无声的游走状态,像孕育一样自然地生长。比如拿我们骑自行车和走路来说,是一项习得的技能,一旦我们学会了,是不需要调动大脑就能轻易完成的。我们不需要踩着节拍说先迈左脚,再迈右脚,先蹬左踏板,再踩右踏板。而实际上,这其中是有一连串的大脑运算过程的,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调动,就能够焕发无形的光芒。反倒是,如果我们刻意去下指令,按部就班地执行的话,我们会变得更加笨拙,甚至会变得不会骑车、不会走路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些经历,感觉甚是一语中的。比如说,我们刻意地死死盯着某一个汉字去看,越看我们会越觉得陌生,会越觉得这个字我咋不认识了呢?这个字怎么念呢?这个字怎么写呢?这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有种近乎陷入混沌无知的状态。当你回过神来,切换到平常看文字的模式,又会重新回到那种不过脑就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怎么念的状态。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潜意识中抽离出来,以有意识的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反倒变得不自然,变得蹩脚了。或者是我们的注意力泛滥,过度集中消耗在一件特定事物上,反倒会将习得的技能推离,颠覆已有的潜意识认知。
为什么我们面对公众演讲的时候会磕巴,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正常说话?而我们在私底下能够侃侃而谈,海阔天空,任由驰骋?相信一方面是场景变换带来的疏离感、不适感,一方面是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调动起了“有意识”,想要把这场演讲做好,在台上刻意想照着自己之前打下的腹稿去演讲,反而会变得很生硬、不流畅。而如果不刻意地关注自己说出的一字一言,就像平常说话那样娓娓道来,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那如何沉淀自己的潜意识技能呢?其实,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力,看起来不费力不过脑的潜意识力量,是经过不断刻意练习、刻意打磨之后的结果。所以说,这也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也是完全相契合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练就潜意识支配的能力是需要下狠功夫去修炼的,不是你想拥有就立马拥有的。所谓习得、习得,是要刻意练习,才能够得到的意思吧。但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克服过度focus在有意识上的方法呢?尽量少想无谓的烦恼,多做有意义的实事,focus on 行动上,just do it ,让行动去消遣掉那些负面的情绪和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