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会突然到来,令人想不到,虽不是大事,可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
昨天傍晚时分,因一次志愿活动,我又回到那个让我不能忘记的地方。
三十多年前,我在任村镇中学,学校当时还有一大片土地,地离学校有八里,在露水河滩上,土地并不肥沃,每年也只种植一季红薯。
五月一日左右,由学生家里自觉贡献出红薯秧苗,再由学生从家里带上劳动工具,有锄头,有担子,有水桶,学校会安排半天时间,让老师领着学生,肩挑手拿背扛各种劳动工具,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开向露水河滩。
到了目的地,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要先把平的地面,勾起一垄垄的畦,再在畦上用锄头挖个坑,再往坑里倒入适当的水,接着,手拿一棵红薯秧苗,插到水里,等水渗去,双手把浸湿的泥土压在秧苗上,最后,再用旁边的干土覆盖住湿的部分,再用手压一下,使之更加瓷实,此时,一棵秧苗就算插好了。
想想当时的劳动规模,不能说小,两百多名学生,十多个老师,同时在干活,那是个什么样的场面!有刨坑的、有抬水的、有插秧的、有倒水的,真正的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在劳动的过程中,有的把水洒到别人脚上了,一笑了之,不会互不相让而产生敌意;有的弄了别人一身泥,也不会因此而有矛盾,听到的却是爽朗的笑声。
两个小时过后,插秧基本结束,该组织学生返回了,像来时一样,照齐各班人数,按先后次序,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路凯歌而还。
在红薯生长期间,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翻秧,这至少得一次,这项工作相对比较简单,什么工具也不用拿,直接用手就行,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红薯秧滋生,又长到地里,避免损耗养分,红薯就能长大些。
经过五六个月的生长,到十一月初,是刨红薯的时候了。工具还是以学生自带为主,选定一个好天气,又是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向露水河滩奔去。
几项工作比较,刨红薯是最累的,学生们年龄还小,因此,一般是由老师来刨,学生在后面拾,并负责把红薯放到小推车上,再由老师推着,把红薯送到赵所村的粉房。
我站在露水河边,远望着那片土地,听别人说,那片地早易主了;是啊!哪所学校还有这玩意儿呢!土地是易主了,可土地还在啊!
就在这个地方,我曾一个人坐在那里,望着西边的太行山,在斜射的落日余辉中,想象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编织自己的梦想;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偶然来到这地方,我除了空增三十多岁年纪,发落齿脱之外,还有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