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个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上讲到的知识:
斯坦福大学给学生分组后,出了一道实践题“5美元挑战”,每个小组分到5美元启动资金,看哪个小组可以在两个小时内挣到最多的钱,获胜的小组将会有3分钟可以给全班分享如何做到的。
那普通的做法可能是去倒腾点柠檬汁,小吃,在校园里面售卖,这些团队显然已经被限定在框架里面了。
优秀团队认为这5美元根本就是思考的障碍,他们根本就没有使用这5美元,直接打电话给附近的高档餐厅定位,然后把位置高价卖给后面想插队的人,一下子就赚了500美元。(我不相信这个实际操作的成功可能性有多高,但是我佩服这种思维模式。这个两小时的时间得刚好是饭点,你还得在这个两小时的时间里运气好碰到这么着急的人愿意花500美元买你这个靠前的排位。)
第一名是认为这两小时的条件也没有意义,也是限制。为什么非得工作两个小时呢?他们意识到这个项目里价值最高的既不是两小时也不是5美元,而是最后的三分钟。他们把这三分钟卖给了一家想来斯坦福招人的公司,他们挣得了650美元。(这里也是得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你得有这个人脉刚好认识这样的大公司HR,他们刚好愿意来做这个赞助者。)
这个测试的条件是两个小时/5美元/3分钟,我们就很容易被条件框住,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让自己的思维只能局限在框架里面思考。
解决问题并不是什么神秘的能力,也是整天跑流程,依循思维定势来办事,我们都是执行者。可是一旦突破了“色既是空”,直面真实世界,也许你就可以是一个解决者。解决问题的水平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的关键是不被思维定势所束缚,随时跳出来换个角度考虑。非常喜欢万维钢老师的这段话。
在我们每天的工作里面,都是面对繁杂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当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找到问题的真因,还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来做,5问法/鱼骨图分析法/PDCA/脑力激荡,但是为什么效果都不好,只是因为我们都已经被限制在我们的框架里面了。有时我们也会和客户一起分组来做脑力激荡的讨论,可也激荡半天迸不出一个屁来,我的思维模式被定住了,想要提出一个问题和想法也是挑不出框架。
老板也受到了一些启发,开始找了一些不同行业的高层来管理公司,希望破局和突破我们日常的思维定势;可也是收效甚微,甚至很多人来了后无法适应公司的文化,无法突破公司现有的管理定势,不得不选择离开。我们的思维定势还塑就了我们的管理定势。
制鞋业做为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精简流程,我们学习TPS日本丰田管理模式,这都是我们的框架。我们到底需要突破的是管理的框架还是生产模式的框架,哪些框架到底可以突破,而哪些框架需要保留?
作为制造业者,我们的定势就是按照精益管理生产的模式,最大化的提升效率,使用精益生产工具,单件流/滚动生产计划/自働化 / 快速切换形体,换模/ TQM,TPM ,JIT,PDCA,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思考这些精益工具如何来帮公司提升效率,这是我的思维定势,我只能按照我的想法来规划,可是生产单位的定势是鉴于生产的压力,管理水平,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思维模式的改变。怎么把我们互相之间的这种思维定势打开,而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另外一个管理的问题。自上而下的改变,由心的改变,这也是老板请其他行业来打破定势的原因。
作为传统制造业,我们的思维定势就是接单生产的OEM 工厂,生产选定形体。阿里巴巴的犀牛工厂已经成为新的破局者,通过众筹,智能化生产,大数据,这也是一种创新新的生产模式。其实在这以前,也有品牌不断的进行尝试,希望可以定制化生产,可是限于成本和管理的问题,都是浅尝辄止,而犀牛生产模式是一种突破框架的生产模式,定制式生产,个性化生产,没有库存,减少流程,3D打印,机械手臂,智能化,所有的模式都是对于传统制造业的一种框架的挑战。
已经有很多的大品牌都在进行如此的尝试,可是制鞋业,机械业反而显得比较被动,或者是我的眼界范围有限,他们都如同竹笋一样正在地底蓄势待发!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