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校园暴力,我就想起我们班曾经的学生小新、小海,以及我的儿子。
小新是因为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以及周围师生不恰当的对待方式,非常敏感与自卑。常常感觉别人欺负他,因此经常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处理问题,或以暴力来解决矛盾。而其他学生也不示弱,有机会就“教训教训”他。
小海是因为智力上的确有点问题,再加上师长关注方式不恰当,经常做些低自尊、闹笑话的事情,而且他还经常无来由、超常规地跟同学们打闹。于是,有不少学生对他有意见。但是在老师的教育下,其他孩子们不跟他计较,他却经常把其他孩子打哭。
我儿子从小就是个文明礼貌又正直的乖孩子,不会骂人,也不会打架。但是因为他身体弱,上学又早,免不了挨同学的打。虽然后来他学了跆拳道和军体拳,身体壮了,但有次仍被同学抓伤了脖子,因为他不敢出手,怕伤了同学。而像我儿子这样的孩子,真的还挺多。所以有人就担心,孩子品德太好,是不是会受欺负。
而邻居家一男孩,或许因为被溺爱惯了,从小就喜欢争抢东西、顺手打人。
当然,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各有原因,既有家庭原因,又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当然还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因此,校园暴力成为当今学校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但是,不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需要从施暴者和被施暴者两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对于被施暴者,我们需要给予温暖、关爱与力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其建立自信,引导其学会正常健康的交往,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等。
我们更应该去直面那些施暴者,去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面对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只是简单训斥几句,给以惩戒或直接叫家长教训孩子了事的。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同样需要专门的沟通交流,甚至是引导家长自我成长,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孩子。
小新就是在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下,通过半年多的时间,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小海则是在师生共同关爱、师长共同教育下,才懂得如何为他人着想。
邻居的孩子则是在师长严厉的督导、承担责任中,懂得了尊重他人,约束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用心,且有一定的疏导能力,挽救的孩子就会多一些。家长虽然是导致孩子问题的关键,但是还需老师去指引。当然,由关注学生成绩转向关注学生成长,这也是个方向。
其实社会同样需要担起责任,而且是重要的责任,因为孩子的许多问题是受社会影响的。如社会风气,媒体导向,网络环境、法制建设等,需要国家、社会相关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当然,像我们的善良正直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确会感到不适应。但是拥有父母的关爱、支持,拥有自信、勇气和智慧,自然会保护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