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己知彼---日本
日本近现代文学漫谈(1)

日本近现代文学漫谈(1)

作者: 52Hz鲸落 | 来源:发表于2018-01-10 23:20 被阅读0次
    日本近现代文学漫谈(1)

    该从何谈起呢?

    刚看完蜡笔小新第六季,说是看,倒不如说是像以前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哪怕在房间里看书,也要开着电视一样,一边放着蜡笔小新的背景音,一边做模型或者做其他不需要专注的事,当然也包括吃饭之类的小事。

    在蜡笔小新里,娜娜子姐姐的父亲正好是一位作家,不免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很多日本小说,而选择这一个主题,无非是想把自己以往读过的一些日本作家和他们的文字,重新打包整理一番,记录下来。当你个体化的、偶然的读一个类型或者一个民族的第一本、第二本小说时,还不会有什么特别宏观感觉,可是当你有计划的读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域的文学作品之后,脑海中不免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一种形象化的文学意识自然浮现。有幸很早开始这种计划性阅读,虽然还是俗人,但好歹多一些谈资,脑袋不必空空如也。

    不过,这种意识也只能说是一个侧面,因为没读过村上春树,也没读过东野圭吾,我读的都是一些老家伙的腐朽文字,但我觉得只读这些老家伙,就已经很满足了。当然,我又不是学习文学评论的,所以这一次专题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一人一作的形式,分别简述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和夏目漱石,渡边淳一和太宰治,写写我的个人感受,大家可以自行取用。

    日本近现代文学漫谈(1)

    三岛在我看来,的确是有病,或者说经历过明治维新和日本战败的日本社会,都有一种无处隐匿的病态。但是同样经历剧变的中国近代社会,似乎由于更加明确的政治意识或者说更清晰的文学批判对象——封建礼教——而较少进入一种奇怪的病态之中。

    很多人推荐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但是我个人,对《禁色》更加印象深刻。二十五万字的小说,其实核心不过是两段故事:一段是年老而颜值极低的著名作家桧俊辅教唆年轻英俊的同性恋悠一与他自己追求不到的康子结婚以报复女性,同时慢慢进入当时颇为禁忌的同性恋圈子。另一段则是悠一自己逐渐产生独立的意识并慢慢摆脱桧俊辅的意志,与此同时,桧俊辅也爱上了悠一,最终选择自杀并将所有遗产留给悠一。

    而这两段故事最重要的符号是“镜子”。因为镜子,悠一对自己的外貌有了认识,并沉迷在自我的世界中,接受桧俊辅的“指点”。而在第二十六章,亲眼目睹妻子康子生产的悠一,伴随着家里的挂镜的破碎,“这也许标志着美青年从镜子传奇般的魔力中解放出来”。不过仅仅几页后,“这位美青年不得不借助镜子,将自身变成一个镜子中的囚犯而牺牲一切,仅仅忠实于只凭感性铺捉到的现实世界”。在小说里,镜子变成人性扭曲的象征,我们被镜子中的自我所满足,在虚幻的自由中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将灵魂出卖给邪恶的镜像。

    只不过,悠一在觉醒后,并没有直接打破镜子,而是将镜子握在手中,最终慢慢成为掌握主动的那一个,而“导师”桧俊辅,成为了“一只名叫艺术家的猴子”。

    其实剥离掉故事情节,书中相当的篇幅,在堆积着三岛由纪夫的“哲思”。而这些“极高”思想性的文字,都与现在的“主流世俗观念”相背离。所有情感与道德都在三岛笔下重新塑造与构筑。

    “精妙的恶,较之粗略的善,因美丽而富于道德性。古代道德因单纯而强大,崇高总是站在精妙的一边,滑稽始终居于粗劣的一侧。”

    女性和爱也变得毫无价值。对女性的否定性描述也许限于日本社会的观点和作者自身的性取向,而关于爱的论断,更是醍醐灌顶。

    “现代社会,恋爱的动机里本能占有的部分越来越稀薄。习惯让模仿插入最初的冲动,这是什么模仿?这只是浅层艺术的模仿。许多男女青年虽然愚痴,但他们都知道,唯有艺术描写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他们自己的爱情不过是拙劣的模仿罢了。”

    爱情早已经失去了真实性,变成社会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为这个社会的现实化增加更多的丰富性而已。其实到此,这部书已经从所谓的男色小说中抽离,变成了具有独特思想魅力的文字。抛开三岛由纪夫的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标签和疯狂的行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带来的深刻思考,确实是一面特殊的“镜子”,映射这个世界个性的解读与视角,而这些对于无论精神世界还是社会经历都处在“正常”轨迹的我们来讲,都是全新的见解增长。

    正是这样的魅力,使我一直记得故事的最后,桧俊辅自杀将遗产留给悠一时,悠一走向一个擦鞋摊。

    “先擦擦鞋再说”,悠一想。

    日本近现代文学漫谈(1)

    一种挥之不去的樱花凋零之美,或者那樱花根本就是另一季的、晕染着春色的雪。

    故事延续了川端康成一贯的幽玄与虚无的意识。千重子与苗子是对孪生兄妹,千重子被父母抛弃后生养在商贾人家,物质富足但却一直处在一种孤寂伤感的精神状态中,而苗子幼年丧亲后在村中自力更生,两姐妹最终在各自情感的困惑与身世的迷惘中相遇。

    本以为故事即将发生戏剧冲突,各自情感也将得到答案之时,小说却在飘雪的早晨,戛然而止。

    “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

    有人说,这篇故事在讲阶级、讲日本社会的贫富等等,而我却只记得,京都的明丽与哀愁藏在字里行间,好像书中人物的悲欢不过只是这座古老而寂静的都市中,小小的片段闪过。

    总共九章的故事,几乎每一章都有一个节日庆典,都有一个美好的景物出现。于是,在春夏秋冬的交错中,我们领略了早春的樱花与岁暮的飘雪,悠久的城市和故事一样,静谧而温热。只不过,底色的忧伤不断浓重,我却一直困惑在少女们的惆怅与沉郁中。

    开始,或终结。

    其实不仅《古都》,川端康成的笔下,《伊豆的舞女》、《雪国》、《千鹤》等等,所有的故事都保持在一种缓慢而平稳的语调之中,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一波三折,在水一般的叙事中,故事纷纷上演而后落幕。只依稀记得,最吵闹的画面就是《雪国》中的那场大火,叶子跌落死去,驹子发疯似的表现,即让人疑惑,又让人默然。

    我想,川端康成的作品,一直充斥着一种未曾得到的失去所带来的莫名情愫,所有情感的流露或宣泄,所有内心的压抑与无奈,都来源于同样的本质:每一个故事中,角色间本应确立的情感并未成立,又在患得患失中结尾,那种情感的牵绊,使我们沉浸在淡淡的哀怨中,最终获得一种怅然的宁静。

    想起《雪国》中开头那段乘坐夜间火车时,车窗上映出车内光景的画面,大抵是每个坐过火车的人都有的记忆吧。

    “这当儿,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近现代文学漫谈(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ia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