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团无用的激情。
首先感谢豆瓣网送了这本书给我。
封面设计的很有科技感,最初拿到书时猜测会不会是一部解读当下科学技术对未来发展的书。实际上这一群作家的短篇文章的合集,有好读的,字里行间有诗酒、也有使人兴味索然,仿佛在人间凑数的。当作品品质参差不齐时,很容易产生落差感。不过,这也不足为怪,也不至于对此耿耿于怀。这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希望,也有各式各样的讲故事方式。
其中最熟悉的作者自然是余华,毕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我与东亚》一章使我了解了余华在韩国的受欢迎程度,以及为什么《许三观卖血记》会被棒子翻拍;买引进的书时一定要看出版社和译者。蒋方舟在一些新闻标题上也稍有注意。其他人一个都不认识,即使现在看完书了也依然一个都没记住。
看到书中多个故事中提到了我国的第一次高考,看到当时严苛的录取标准和差劲的学习条件,瞬间强烈地摇撼我的身心,遗憾高中没有好好学习,高考的成绩并不理想。虽然现在开始学习应该也不晚,但是总归还是有些难过。
全书被分类为四部分:
《呓语》系列是作者对一些作品的感触,同样都是解读作品的形式,这次的几位作者比之前看的《一寸灰》中毛尖对电影、书籍地解读有意思的多。尤其是孙一圣解读《世界上最悲伤的七千字》后,让我感觉从没有读懂过契科夫故事背后的深意,无数的小细节汇合而成的内核,比推理小说还细致些。
《影像》系列是作者们自己的回忆录:
王小山《关于世界尽头的那八十件小事》是最没有营养的一章。仅仅是王小山在各地旅游时的片段,且上下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尽管其中在一些国家的经历和我一模一样,依然无法掩盖其乏味的事实,更不觉得它有什么撩人的地方。我不反感片段式的游记,毕竟旅游时的情感本就是断断续续。可是既然已经是片段了,还不能涌出强烈的意趣,那么便辜负当地风土人情带来的波动。依然很认真的将这章看完,因为疫情关系,已经很久没有出完好好玩耍的我,实在很羡慕王小山之前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
《我的相亲史》中原谅我的关注点放在了蒋方舟在相亲时被人嫌弃长得丑,忍不住百度了一下照片。关于她长相的评论一条都没有看到,反倒是说她性格有问题的帖子倒是不少,莫非文章中之所以一直强调自己性格好,竟是因为这?好奇心驱使我应该去看看她参加过的节目,是不是真的像评论里说的一般奇葩。拿小本本记下来。
《回望》系列中都是作者对历史上的人物地回望,《五百万汉字》除外。属于整本书中最干货的系列,虽然文章的质量一般,但也算是带有科普性质。尽管内容既没有常规的历史性文章研究的学术性,没有严谨清晰的形成完整的介绍逻辑。也没有抖音和微博中历史类故事的趣味性,像野史八卦一样可以同他人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唯一可以搭边的应该都是属于中规中矩的轻松化阐述。只能说大概的内容可以让读者记住,也算完成了文章的使命。虽说书中介绍的这些人物的事件我早已经在诸多文章中见过,因此很没有收获感。
《浮生》系列,应该是取自浮生若梦,每一篇故事都带有奇幻如梦的色彩,如坠雾中。人生旅途中总会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和无可奈何的懊悔。其中两篇《浮生》的真实感和历史观,比其他几篇厚重一些,但是依然带有荒诞的戏剧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