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有一个成语叫“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九》:“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以晏子身材矮为笑柄,说齐国无人,居然派了晏子当使者。晏子作为一娴于辞令的出色外交家,张口就怼回去:光齐国国都临淄就有三百闾人家,一起张开衣袖,就能遮住太阳,使天空暗下来,一起挥一挥汗水,就能汇成下雨一样。在大街上,人挤人肩靠肩,脚尖碰到别人的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
这里的衣袖,肯定不是我们现代服装,而是古代的宽袍大袖。我们常见的“挥袖”“拂袖”“舞袖”“奋袖”“怀袖”等词语,足以说明汉服袖口的宽大。古代的袖子,形制与剪裁常常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因为,华夏冠服是世界服饰史上传承最久、内涵最丰富的一支,看似简单的衣饰,包含了华夏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民族的性格与道德思想。何谓国风?中国之衣冠风度;何谓正脉?华夏之衣冠正统。汉服的特点是交领宽袖,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有了这么宽大的袖子,就可以让身体开出繁花似锦的图画,闪耀自然界未曾展现的绚丽色彩。绣章兰草,蝶舞争春,金丝银线,衣流华彩。于是女孩子白腻的手腕衬在鲜艳的红袖上,再配上一支若有似无晶莹剔透的玉镯,这样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成了中国文人集体梦想的一道美好风景。有人袖里装乾坤,有人袖里藏利刃,有人袖中贮清风。如果滴下眼泪的话,袖子是现成最好用的。闺中少妇于暮春而倦,见杨柳之色而神飞,彩袖拂香,却皆是挥不去的寂寞,襟袖空惹啼痕。风尘侠客登高而立,眼望无极,冷冷的风注满袖口,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也是盼望“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问世间到何处唤取多情少女,为自己擦去壮志难酬的泪水?
记得张爱玲《金锁记》中,写曹七巧的出场充满了细节的刻画,“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下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被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章诒和在《最后的贵族》里,也用一处襟袖细节,描摹她心目中的名媛、康有为的70岁的女儿康同璧:那时康同璧站在由梅兰芳送给章诒和家里的8株梅花前久久不愿离去,“她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丝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别针,在阳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几许生动之气。”我觉得,所谓佳人,乃是一个活物。风情者,是举手投足歌笑颦叹之间的风致。佳人或衣袂飘举于白露蒹葭之间,或丰肌玉骨于苏衣重幕之后,或青衣窄袖于酒炉之前。容貌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其浑然天成的味道,其喜嗔变化的情致,才是权衡“佳人”的标准。
怀袖,挥袖,褪袖,暗香盈袖,泪湿春衫袖,袖子这方寸布缕之地,极能呈现一个女子的风神气韵。明媚的女子,卷珠帘倚栏招红袖;娴静的女子,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天真的女子,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忧伤的女子,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
恰若洛神出碧波,一襟临风御兰舟。
纤纤素手舞红袖,云鬓冰肌秋水眸。
回望曾经的华夏襟袖之美,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动人。但历史就如款款走过的一个翠袖女子,在灯火阑珊处,在柳暗花明边,她抬腕袖口处压有水色花纹,皓腕上戴着细银凿花手镯,安适静谧,人淡如菊,但甩一甩水袖,她背转身去了,徒留一地清韵给看客。挥手袖底风,余香空悠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