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凡四训(善的大小)

了凡四训(善的大小)

作者: 博学的毛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22-03-22 04:29 被阅读0次

    大家好!通过昨天两个故事的学习,我知道了何为半善和满善,做善事要诚心诚意,要有长远目光,我以为我己经理解了半善与满善,哪知今天再往下读,才知道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只能算是一知半解,了凡先生又有了另外一种说法。他是这么说的:

    心中有善

    原文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己。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思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为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徜此心不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译文

    做善事但是心里面却不在意这是行善,那么随便做什么善事,都是满善。心里面很在意是不是在做善事,即使一生都勤奋的做着善事,那终究也只是半善而已。就像使用钱财来救济别人,心里没想着是做善事,外面也不知道救济的人,中间也不在意用什么救济,这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所谓的“一心清净”,这样即使是很少的米,也能种植出无限的福气,一文钱也可以解除千般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忘却自己所做的善事,那么哪怕施舍了几万两黄金,福气也不会有多少,这是半善和满善的又一种说法。

    解读

    在这段中,了凡先生主要讲的是行善的时候的心态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是否抱着一个正确的心态,决定了所做的善行是不是圆满。

    “三轮体空”的准则是“无修”“无念”“无求”“无作义”,就是随喜、随缘、随性、随顺、自自然然。在行善的时候做到内不见自己,外不见自己所帮助的人,中不见自己所做过的事情,那样就做到“三轮体空”的境界了。达到这种境界后,自然就能够“一心清净”了。

    当然做善事光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是不够的,还有一点就是竭尽自己的全力,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人的善心是不是能够达到圆满全在于自己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所有的事情的最终结果都是与做事情的人自身的态度有着紧密的关系。

    善的大小

    原文

    所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己。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

    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译文

    什么是善的大小?以前有一个叫卫仲达的人在翰林院做官,有一次他被带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爷让鬼吏拿来了他善行和恶性的记录,等到拿来之后发现恶行的记录能够充满整个院子,但是善行的记录只有一个小卷轴,像筷子一样细。拿秤来称重量,发现像筷子一样的善事记录,却比充满院子的恶行记录要重,卫仲达说,“我今年才40,怎么会被记录的这么多恶行呢?”

    阎王说:“一个念头不正那就是恶性,不一定非要等做出来才是”。

    卫仲达又问善行的卷轴中记录的是什么事,阎王说,“朝廷曾经大兴土木,修山石桥,你上疏劝谏皇帝,这是你上疏内容的草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上疏劝阻了,但是皇上并没有听从我的意见,我做的事情没有用,能有这么大的善行?”

    阎王说:“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你的这个念头是为万千的老百姓所着想的,如果朝廷听从了你的建议,那你的善行就更大了”。

    因此只要志向在与家国天下谋求福利,则善行做得少也是大事,如果只是为自己着想,那善行再多也是小善。

    解读

    行善分为大善和小善,了凡先生在这段就是主要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大善和小善的区别。

    在这里有一个恶行的评判标准,一般人认为恶行只有真正的做出来,那才应该算是恶行,毕竟在没有做出行动之前,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但是阎王爷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有做恶的想法,就是错了就是恶行了。

    一件简单的善事就压过了那么多的恶行,卫仲达为天下苍生着想,劝谏皇上不要劳命伤财,虽然上疏并未劝谏成功,但他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的,他努力过了、尽力了。上天看在眼里记着呢。

    反观现在这个社会,能够行善的人是越来越少,能够真心行善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即使是行善的人,也有很多是抱着一定的目的,这样做即使是行善,也不可能称之为大善,也不可能获得多大的功德,更不可能获得上天的报达。

    从困难处行善

    原文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已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脩,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注释

    克已:约束自己。

    束脩:咸猪肉。这里只学生赠送给老师的谢礼。

    译文

    什么是善的难易?儒家的圣贤说想要约束自己,就一定要从难以约束的地方开始做起。孔子在论述“仁”的思想时.也说过要从难做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舒老先生一样,用自己教学两年所得的报酬替别人偿还官府的税赋,从而成全了别人的夫妇,还有河北邯郸的张老先生,用自己十年所积累的钱财,替别人偿还了赎罪的银子,救活了别人的妻子。这些就是将难以割舍的东西施舍给别人。再比如江西的靳老先生,已经很大的年纪,还没有儿子,但是还是不忍心纳年幼的女子为妾,而是将他送回了家,这就是在难以约束自己的情况下,控制住了自己,所以上天这样给他们的福泽也一定很深厚。

    解读

    做善事也要从困难的地方做起,这样最后才能算是做了一件大的善事,积累大的功德,获得上天的回报,而详细阅读上面三个例子之后就一定能更深切的感受到这个道理,首先是看他们做善事的结果。(在这本书的209页上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细说了)

    书中有详细介绍

    其次,再看他们三个人做着事情,舒先生宁可自己忍饥挨饿,受世人嘲讽,吃野菜根,也不忍心看到别人家破人亡,因此舍弃了自己,两年的积蓄来成全别人。张老先生为了能够保全邻居家的完整,保住几个小生命,舍弃了自己十年的积蓄和妻子心爱的首饰,使得本来就饥寒交迫的生活,但如同雪上加霜一般。靳先生宁可老来无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也不对美貌动心,不忍心去破坏一个年轻女子的幸福,这些做法可都是毫无意义的大善了,因为从中可以体会到这三个人受到的痛苦有多大。

    正是因为他们三个人能下定决心如此作为十分艰难,所以才能看出他们行善的真心,才能证明他们行的是大善,所以才积累了那么大的阴德和功德,所以三位先生的今生以及后代,才能有如此福德,这是他们理所应得的东西。

    今天学习了行善的大小以及从困难处行善,行善还有很多,明天学习“随缘行善”。欢迎大家明天继续关注!

    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明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善的大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mz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