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闲笔

作者: 风起縠纹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02:51 被阅读0次

    此文乃是一己之见,一时兴起所作,若有疏漏请见谅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古训教导着我们读书的传统意义。在科举时代,这个"黄金屋"和"颜如玉 "可能不仅仅是比喻意。毕竟那个年代,科举登第后做了大官,还真能有"颜如玉"和"黄金屋"。

        虽然如今科举制度不再实施但这种把读书和功利联系起来的观点依旧很普遍。不过与此同时,另外一些清高的读书人,这把读书这种事赋予了更高的文化意义。在他们眼中,读书的就是文化精英,不读书的人甚至只是不读经典书籍的人都会被斥为不会思考愚民。于是他们便可以一边炫耀着自己的优越感读着书,一边批判这愚民的愚蠢,还可以故作多情的抱怨几句自己有多孤独。

          他们这么做并非有意如此,他们是真诚的把读书看作成为文化精英的条件。布迪厄在他的书《区隔 》中讨论过 文化精英们如何利用审美趣味的差异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state)。与马克思不同,布迪厄的阶级社会强调符号的意义。符号资本的核心在于"否定"的权利。 这一过程或许是无意识的但是他们的确构建了一个鄙视链:阅读经典优于阅读庸俗读物,再优于网文,再在优于刷抖音等网络媒体。

        于是他们读书的标准不再是自己是否喜欢 而是这本书够不够经典够不够深刻。他们似乎认为只要阅读了深刻的书自己也会深刻起来。

        他们用《圣经》,《 巴黎圣母院 》,《万有引力之虹》 来装点自己乏味的思想,好让自己能与周围所谓平庸之人分离开。他们的乐趣与其是说从书里学到了什么不如说是能够优越于旁人。

        心理学上把自尊分为 ,来自外界 ,来自自己 和永恒的。他们的自尊看似来着自我,其实依旧不过是从外界比较中获得的。

        切记,阅读一本深刻的书并不能让你深刻,深刻的永远是这本书的作者而已。

          书本身并不能给你带了任何意义,只有你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才给你带来意义。只有那些谨慎的思考者与写作者才能从书中榨取出一点点智慧。

          或许有人会说,无论目的如何,多读点书一定比刷刷网络媒体好。他们或许会搬出《娱乐至死》里的词句或者把《美丽新世界》当做真实的预言,把当代媒体贬低的一塌糊涂,并且大肆渲染网络媒体对社会的危害,似乎唯有读书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虽然他们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说到底,书也好视频也好网络媒体也好,不过是信息的媒介。媒介的不同的确对信息有所影响。但我认为也不至于如同媒介环境学派中认为的 "媒介即内容",“媒介即价值观”。麦克卢汉等人的学说的确指出媒介形式对内容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媒介决定论”。

        当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由于媒介组成的拟态空间里面,媒介的确有着重要的隐喻作用。那么只获取单一媒介来源的信息的确容易产生误导 。例如网媒有着时效性和可交流性但也会有为了流量而诱导夸大。印刷媒介有着出版的审核,用语更正确,积累更丰富但缺乏时效性和可交流性。所以与其说多读书, 不如说要丰富信息传播的媒介。在这个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天天刷网络媒体的要多点读书,反之,死读书的也要多关注一点网络媒体嘛。只有尽量丰富了我们获取信息的媒介才能减少我们被媒介的隐喻误导的可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但要是一昧给池塘灌水,估计还是会污浊不堪,渠字的要点在于有流动。从外界阅读来的活水,在思想的池塘里沉淀,去浊扬清,再用写作之渠把它导出。有进有出才能清如许。

        评判一个人的深刻与否不能看他读了什么书而是看他写了什么。人的工作记忆只有四个,与其让那些思想占据自己的脑子的资源不如整理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所以我愿用六个字来自勉:多读,多想,多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闲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ni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