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很小时候开始,随着父母离开中原去东北生活,故乡在我的心中只留下很模糊的印象。不过父母是很恋家的人,每隔两年都要随着父母回老家一次,故乡在幼时的我心中就是每两年可以去玩一次的地方。
随着上大学离开东北,工作后定居北京,算下来我已经在四个城市长时间生活过,生活最长的地方已经不是出生的乡村,也不是东北的小城。
从内心感觉上来讲,我已经不清楚哪里是我的故乡。回到老家,除了直系亲属,谁都不认识了;回到东北,同学大部分都已经不在本地;工作在北京,虽然已经有了当地户口,但是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这不是我的家。
前些年,亲爱的奶奶、姥姥相继故去,都是高寿,大家也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这个时刻一旦来临,还是忍不住悲从心中来。回到出生的小乡村,回到那个儿时被长辈所宠爱的地方,很多消失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
农村还保留有很多原始的习俗,仪式都办得排排场场,能回来的晚辈全都回来了。除了感觉到失去老人的悲痛之外,我还深深地感受到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对于整个家族凝聚力的作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但是整个家族的核心,也是整个家族的向心力。一旦老人不在了,感觉整个家族都散了。以前回老家还因为有念想,现在对于再回故乡似乎就没有那么迫切了。
随着在北京生活慢慢走上正轨,随着买房、娶妻、生娃、父母户口迁移,北京已经成为了生活的绝对中心。正像是苏轼《定风波》中所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
对于乡土文学,其实以前一直不是那么非常的喜欢,包括一些名家的作品,读着读着就没兴趣了。
个人感觉可能是一方面没有特别深刻的农村生活经历,对于作家笔下的故事情节有些陌生;另外一方面大部分乡土文学作家的笔触都是很粗犷、彪悍,甚至是野蛮的。我很怀疑,也很迷惑,这与我所知道的乡村是不一样的,从情感从阅读兴趣上也比较难接受,从心底就有些抵触。
吾心安处是吾乡看到舒飞廉的这本《云梦出草记》,从书籍介绍上,说作者的作品:
“温暖、纯净、优美、朴素,交织着草木香与书卷气”,
从书籍的目录上看,“散步在故乡的星空之下”“翠鸟”“一个乡下少年的清晨”等篇目,感觉都非常能够体现农村生活的那种美。另外找出作者以前的一些作品翻了翻,感觉还不错,因此从豆瓣鉴书团这里申请了一本书来阅读。
《云梦出草记》中,作者重返故乡,对过去的生活进行沉思,能够感受到作者舒飞廉对过去居住过的地方有着深深的感情。作者的着笔点从最熟悉的故乡开始,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地地方,对于这些无比熟悉的生活场景,那些鲜亮的故事一个一个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一个宁静而又优美的乡村生活完美地描绘出来,文笔优美,文字流畅,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儿时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心累的时候,在迷茫的时候,读着《云梦出草记》,可以勾出那些最纯正的回忆,能够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支持。
在外漂泊久了,就想回家,除了居住的家,还有心灵的家。
历尽千帆,一笑而过。
在我的感觉中,这是乡土文学,或者叫故乡文学,应该能起到的作用。
(3)
在《云梦出草记》中,作者描写了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情景。过年做糍粑、走亲戚、农闲打牌、观看翠鸟、长辈教育子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经历的过的生活,读起来非常的亲切。
另外在作者的笔触下,将这些生活都描述得非常轻松、恬静、怡人,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乡村的美,能够感受到一种田园的诗意。
《云梦出草记》的生活,在我读起来颇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将农村的生活描写得非常唯美。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了。除了这些恬静的生活,乡村不乏日常争执、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我曾经多次想过,如果我没有随父母出去,一直在老家居住,那我的农村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照我的性格,估计不会混得很好。但是家乡就是家乡,再怎么样,它也是心底最柔软,最优美的那部分记忆,也同样是我们的心灵港湾。
想起来,姥姥家过年的时候都要炖上几大盆肉,做上好几缸馒头,没事的时候我就去西屋揪上点肉,摸几块点心,非常有满足感;
想起来,我每次回去的时候,奶奶都要做上一大堆好吃的。上大学时候我给她买的点心,她都没舍得吃,最后发现时间太久都坏了;
想起来,过年的时候去姐姐家串门,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一大堆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乡村的土路上。那时候我骑车不好,经常摔跤,大家把我围在中间,特别照顾我;
想起来,年三十的时候,堂哥给我做的玻璃罐花灯,几个小孩子拎着灯在那里跑来跑去守夜迎接新年。
那些幼时的时光,或许已经不在了,但是那些情景,反而随着岁数的增长是越来越清晰。
“吾乡”已经成为游子们一种无法言语的怀念。“吾心安处是吾乡”,愿我们的生活都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