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中的 12 种「病」》笔记

《阅读中的 12 种「病」》笔记

作者: 该进阶的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01:31 被阅读0次

《阅读中的 12 种「病」》陈章鱼 @知乎Live

目标不准确造成的六种错误阅读方式。

仙丹式阅读
妄想找到一本“仙丹”书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是带着目标去找专门的书来读。这样的操作过于宏大,浪费时间容易产生挫败感。在进行这样错误的阅读时其实是在逃避焦虑,会产生对“阅读”本身的怀疑。

所以要问自己“我的问题是什么”,要有具体的目标,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象。

集邮式阅读
过度关注输入量,只注重数量的阅读,没有思考、整理、分享。数量成绩可观,但内容却想不起来。阅读量不是越多越好,好比吃东西,也好比练肌肉,吃蛋白质可以长肌肉,但是只吃不练是没有用的。集邮式阅读的量化目标也许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量化只关注输入,忽略了输出。所以输出的实践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有输入就要有输出。

追星式阅读
这种被动式的推荐,失去主动性。要对被推荐的书进行甄别,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罗辑思维》的文案非常容易产生购买欲,但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选书时从自身需要去挑选阅读方向。有一个方向后再根据推荐寻找适合的书。

地平线式阅读
有大致的阅读方向和领域,但是只顾着往前走,没有终点。你想提升、你想增强,但是你具体想提升什么你想增强什么却不知道。比如你想减肥,目标却只是「想瘦下来」而不是「想瘦多少斤」,又比如你想提升写作能力,目标却只是「想提升写作能力」,而不是应该达到某个程度。这些都是未经过量化的目标,会造成目标标杆模糊,当标杆过高,总觉得不够,当标杆过低,又没有效果。

量化目标,关注自己的实际要和输出。

口是心非式的阅读
有时觉得阅读对自己没有用,最初选择看这本书的目标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说是了解大概,但最终检验自己的目标确是要求自己倒背如流,脱口而出。也就是说用较低的目标以及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但却用非常高的检验标准来验证阅读结果,两个之间的落差就开始怀疑阅读的效果,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注意力等等,容易给自己挫败感。

认清目标,固定目标,写下目标。给予相匹配的时间和精力。

搞个大新闻式阅读
设定阅读目标时,过分求高,尤其在试图了解未知的领域时。比如想吃透某本书,想要精通某个技能,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等。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一、对这个领域的不了解,轻视了这个领域的难度。二、不了解自身的需要。比如学做菜,真正的需要只是让自己填饱肚子,而不是让自己成为米其林餐厅的主厨。三、不了解学习的规律。“一万个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在学习某样东西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但当不了解学习的规律时,容易造成对阅读目标的误判断。
它的危害是过分求高很难达成目标,容易产生挫败感,最终放弃。另一点就是把时间浪费在某些不重要的领域,让阅读效率低效。

多问问自己,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将目标回归理性。
比如在准备了解某个领域之前,问自己,这个领域之内包含哪些部分,是否需要全部需要了解,还是只需要了解一部分?比如你想了解互联网,你是想了解前端、后端、还是区块链?

几种病症

行动拖延症
最简单的例子:为了对抗拖延症,买了《拖延症心理学》,2年后还没看完。拖延症在阅读这个行为中造成的影响是,当我们需要将书中的内容开始实践,着手开始改变自己生活的时候,拖延症犯了。

《拖延症心理学》中对拖延症原因的阐释:一、宣誓对被动事务的控制权。二、恐惧成功。三、完美主义造成的恐惧失败。害怕全力付出换来失败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代表没有能力,又代表没有价值。所以通过拖延,在最后一刻完成工作,即使自己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也只是说明我没有努力,并不是说明我没有能力,我没有价值。

Just do it.

从书中获得了这些理论知识,但又因为拖延症,无法利用书籍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书有它的局限性,它更像是地图,它能给你方向,但代替不了你的脚,如果你迈不开腿,那你还是去不了你想去的地方。书就是这样,你看的再怎么透彻,如果没有行动,就无法解决你的问题。

避免行动拖延症的出现:观察内心的抵抗,和自身对话,找到你拖延的原因,每当你产生拖延念头的时候,将理由记录下来,然后从拖延症三大原因中仔细分析它,然后对症下药。

学习时间管理技巧,选择合适的目标,拆分大目标为小目标,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完成目标后应该得到休息。

输出尴尬症
通常来说只有通过输出才能将书籍中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如同搞个大新闻式阅读,输出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想的结果大相径庭,导致产生挫败感。这种情况,如同我们学习一项新技能一样,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要经历这种通过不断纠错来得到学习的过程。只有挺过这段过程,坚持并进步才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如果陷入输出尴尬症,想要一步到位,但发现结果自己不行,就将自己躲在「舒适区」里,永远无法学习和进步了。

掌握输出方法,沟通技能,读书笔记的方法。
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将目标回归理性。
坚持,坚持,坚持。

干货依赖症
市面上众多的干货,比如十分钟读完一本书之类。容易让自己依赖于干货,但这种干货更类似于媒婆,给你一个相对全面却又粗浅的印象,但你也只能根据这些印象跟她多聊聊多了解,不可能只根据这些印象就跟她结了婚。他能满足急功近利,但无法将知识内化于自身,无法变为己有,造成时间浪费。

将干货阅读,代替略读。由此决定要不要读这本书。
在阅读后进行输出时将干货与自己的输出进行对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总结能力。

资料囤积症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时代的变化让信息唾手可得造成了资料囤积症。

断舍离
根据自身需要买书,不要根据推荐。根据自己的输出量来评判买书的选择。

旅行焦虑症
致用类书籍力图阐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小说诗歌历史叙述类书籍提供给我们一个不同的情境,而代入情境的这一点就像旅行。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众人从书中看出的是阅读的方法论;而当看小说的时候每个人看到的角度都不同,比如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中说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去英国伦敦旅行,两个人看到的都将是不同的世界。

致用类书籍为我们提供生活的确定性,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叙述类的书籍给我们的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将二者区分开来对待,错用前者的方法去阅读后者,就会产生错位的焦虑,也就是想从叙述类书籍中获得确定性——知识、道理。这会让我们一无所获。

一条过妄想症
也就是只靠读一遍就想满足所有目标的幻想。

一遍是不够的。重读是非常关键的,次数越多越好。

第一遍是略读,了解核心后,判断需不需要继续读。
第二遍是泛读,完全看完,然后决定要不要将书中内容致用。
第三遍是精读。

前两次中都会产生筛选结果,这样就不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并且这时已经对这本书已经有大致了解了,所以精读时是非常有信心的。


个人总结部分
分析了自身目前的情况,从这场 Live 中应该学以致用的有几点。

  • 了解自身的需求,要明白自己到底真正需要什么。
  • 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将目标回归理性。在了解需求后,寻找正确的方向。主动的阅读,带着求知欲的那种主动。
  • 略读、泛读、精读。泛读之后开始输出。掌握输出方法,学会做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中的 12 种「病」》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to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