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几年发表在《Science》上关于哈萨克斯坦北部博泰(Botai)文化的大量证据表明:马至少是于距今5000年前的铜器时代在欧亚草原区被驯化。最早驯化马的目的可能有3个:一是存留多余的捕猎马作为食物来源,二是使役和射骑,三是用于祭祀或观赏。
马(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5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养,最早的马匹驯养遗址于乌克兰草原发现,15世纪后,才被欧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区。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35550/084254b9ed09db4e.png)
马在动物分类学中分类为: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马科(Equidae)、马属(Equus)、马(Equus caballus)。
马被人类驯化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马的用途经历了肉用、乳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和运动娱乐等多个阶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过程。
通过化石研究已经证实,马属动物的祖先-始新马,出现于5500万年前的北美,其身体如同狐狸样大小,以多汁嫩叶为食,前足有四指,后足有三趾。
随后,自然界发生地形、气候及生态变化,出现了开阔的内陆平原,马的进化也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马的进化经历了始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马等主要发展阶段。其主要进化特点是:体躯增大;体高增高,体高由原来的40cm增高至120cm以上;趾由三趾或四趾进化为单趾(单蹄),以利于奔跑;牙齿由低冠的阜头结构向高冠、齿质坚硬、齿面宽而多皱结构变化,以利于采食干草;脑容量增大。
通过与古DNA测序数据比较,发现普氏野马并非家马祖先,其分化时间是在3.8~7.2万年之间,远远早于家马被驯化时间;马属动物的祖先分化时间大约是在400~450万年间;在过去的200万年间马的种群有很大的波动;而且发现在马的进化过程中与免疫和嗅觉有关的通路受到了极大的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35550/101844e73398ff66.png)
马被驯化后,在农业、交通、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交配繁育,家养马品种繁多,体形、速度、精力都有差异。这些差异使马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使用。改良和培育了200多种家养马。有白色、黑色、棕色、枣红色、黄色、花色等。不同品种家养马的体型差异很大。大种马体重1200公斤,高200厘米;小品种体重不到200公斤,只有95厘米高;所谓的袖珍小马身高只有60厘米。
马在过去五六千年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马在战争、农业和交通运输中的作用逐渐减弱。然而,马仍然被广泛驯化,并被用于人类娱乐、赛马和马术运动。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匹马,其中100多万匹马主要产于我国、北美,中亚、南美、欧洲部分地区、等国,其中我国拥有马匹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