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叫“我要变好看”,在此我不做评价。我知道是互联网让容貌在这个时代被拔得如此的高。好像变为了成功的标配,或是众多女孩拿来等价交换的筹码。当然也确是因为能被换取,才如此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强烈且单调的关注点,我不赞同。我认为一个年轻的生命,应有更多的视野,和探索。
但最近,我的想法有了转变,当我质疑的时候,转念意识到,那些在时代潮流越是尽兴的人,其实是适应得最好的人,最融入社会的人,适者生存,顺势而为,这不是一种能力吗。
难道让我们的小孩,在她的潮流时代,思想言行符合80,90年代吗。这只会让她与社会脱节,边沿和格格不入。充分适应她所处的时代思潮,是一种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我的质疑,只能说明某些思想不够先进和包容。
对于前人的经验,后人总会说“当时该听老人的话”,但经验却总是被记录装帧,不能完全被汲取和运用,因为有独立思想的新人更多是挑战经验,抱着怀疑的态度和对自己年轻生命的自信。经验被遗忘,又重来,被新人剥落掉陈腐的,又裹上新的色彩,进行更适应时代的解读。这是良性更替,不剥落何来新生。
我也会听见老一辈的人说,无法适应现在的时代,他们对新技术的排斥,对信息的汹涌感到不适。劣币驱逐良币,太多的真知被埋在了一些喧闹的十万加里。这里想到罗振宇说得一段话“老一辈总会死去,死了就没人不适应了,不适应的都不是主流的人,而这个社会是只适合主流人生存的。年轻人生在这个时代他们很适应,所以老人的声音只是一曲悲怆的挽歌,难道我们要去听挽歌而不是看向时代”。
我觉得互联网时代,效率飞速,历史加速递减,就像越转越快的车轮,容易打滑,失去了着力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