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有一本名为《文心》的书在中小学教师中很流行,作者是叶圣陶与夏丏尊两位教育家,讲的是中学语文上一些初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两位教育家发现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于是便萌发了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希望能为众多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
这是一本以故事讲述读写道理的书,全书通篇以故事为线索,将读与写的方法通过书中人物娓娓道来,比一般空洞传递道理的教学书要生动得多。两个人是教育家,也是作文的高手,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分工有序,每月两篇,轮流写作,写完即在他们任编辑的杂志《中学生杂志》上连载刊登,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全部刊载完毕,遂以成书。对于中国的国文教育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今天读来,这本书仍不失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对语文教育与学习上,都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语文学习的重点越来越重视知识的灌输与固定的套路,一篇好好的文章,非得让学生说出是什么结构,什么中心思想,有什么启示,你说学生会有兴趣吗?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便开设了作文课,可是第一件事,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先去买一本作文写作方法的书,或是一本作文工具书,类似于《好词,好句,好段》这一类的。这真是一件害人的事,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写作本无定法,中国文字与语言的发展又是极快的,生动的文字源于生活中,日常语言才是最具魅力的,一味学些所谓的好词,好句,岂不是以后所有的学生的作文都会同一个开头,同样的词反复使用。不少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都谈到,现在的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痛斥现代“八股”写作,难道你们没有反思过,你们的教学有多八股吗?
有人说白岩松的演讲,只需要照着记录下来,修改一下标点符号,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这即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好的文章不应该只是写出来的,而是可以说出来的。如果一篇文章读完,却无法通过朗读使人理解,是不能称为一篇合格的文章的。
想起在余秋雨的《何为文化》一书中,有一段关于汪曾祺先生的有趣的描述,也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有一次,东北某地聘请汪曾祺先生担任文化顾问。聘请仪式上,主持人也许考虑到汪先生以写散文见长,便在主持时用了很多美词,故作高深和有文化功底。坐在旁边的汪先生很不自在,于是边听边轻声把主持人的话“翻译”成平常口头话,就像学堂中语文老师在为学生纠错。主持人说:“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主持人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在场学生们也挺好”……,惹得场下的学生们笑声连连,主持人好不尴尬。
朴素,实诚,既是生活的道理,也是为文写作的道理。有生命力的语言必是能长久地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不褪色。80多年前的两位教育家即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何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在掩耳盗铃,熟视无堵呢。其中原因不便深究,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中学学生都能找来这本书认真地读一读。这将是一件受益终生的事情。
最后八卦一下,两个教育家在这本书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成了儿女亲家。他们一致决定将本书作为礼物送予两个孩子。看来,两位老师也是早有预谋的。
如果你想学习写作,或是你的孩子需要一本作文指导书。那么这本书称得上是第一选择。在浅淡细致的故事中,为文写作的道理被逐一梳理出来,故事中时而隐藏一丝淡淡的忧愁,时而流露出生活的情趣。真让人感叹,这样的写法为何今天却很难看到,这样的好书,为何今人却不易写出。
此外,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或是一位中学家长,也希望你能读一读这本书,它可以帮助你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因为,阅读与写作,与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一样,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