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友大家好,小编在这给大家贺个晚年,愿大家新的一年“猪”事顺利,当然啦请自动忽略刚过去的情人“劫”和研考结果,多多少少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啊! 笼罩在2018年阴影下的2019开年,寒冬的阴霾还让未来扑朔迷离,但愿大家都能怀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傲气打开生活恩赐的一个个惊喜。
image
人生是一场漫无目的流浪!乘兴而为,随遇而安。流浪一直以一种洒脱,包容,乐观的神韵出现各种文学作品中,每一个流浪的故事都安放着一个无处可归的灵魂。
《流浪地球》,不知道大家看电影的时候体会到的是洒脱,是悲壮还是无奈呢?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再多的美誉我想也不为过,再多的批评也可包容接纳,但最好的态度还是不捧杀也不抨击,鸟过无痕。
《流浪地球》整部电影是符合观影体验的,视觉冲击力强,高潮迭起,惊险刺激。刘慈欣的原著远没有如此曲折的情节,但有更好的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描写,显然导演并不想把人性刻画作为重点,否则会使电影显得沉重。
image电影和小说都是科幻文学的表现形式。小说的书名是极有韵味的,人类逃离太阳系,驶向茫茫太空,孤独无依,背井离乡,还有个人意志在人性面前的绝望无助,都衬托出流浪二字的悲情色彩。然而电影走向了英雄主义,走向了轰轰烈烈的悲壮情怀,还没有体现出地球在整个太空中的渺小与安静,流浪二字,情而未至。
image作为对《三体》的总结,愚以为科幻文学需要呈现三个要素,基于牛顿世界观的宇宙认知观即现在的基础世界观,超越常识的宇宙认知观和人性。只有一个物理学知识扎实的学者和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才能催生出这么恢弘的小说。
《三体》给我的震撼来源于两方面,超维度的宇宙和人性。《流浪地球》电影选择了展现人性善意的一面,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哲学问题,无从探讨,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人类更倾向于接受自己是善良的。但在巨大的末日危机笼罩下,无知与麻木也许更符合逻辑。
image《三体》中对人性的刻画显得露骨而残忍,令人望而生畏。节选一段给大家领悟一下:
(背景:人类被三体人赶往澳大利亚,那是人类被击败之后,三体人给人类的保留地。三体人要求人类必须处于低技术的社会状态,所以要切断所有的发电设施。没有强大的电力产生的光照,就不能产生养活全地球人的粮食)
** 一旦电力中断,在这些农业工厂培养槽中,那些能吸收紫外线甚至X射线进行光合作用的农作物都将死去。**
** 而现在的存粮,只够四十二亿人维持一个月。**
** “您的这种理解让我无法理解。”三体人对喊“屠杀”的人露出真诚的迷惑表情。**
** “那粮食呢?!粮食从哪里来?!”又有人喊到,他们对三体人的恐惧已经消失了,只剩下极度的绝望。**
** 三体人环视大厅的所有人,“粮食?这不都是粮食?每个人看看你们周围,都是粮食,活生生的粮食。”**
**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到处都是如此。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进化的旗帜将再次在这个世界升起,你们将为生存而战,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是活到最后的,希望你们能吃到粮食,而不是被粮食吃掉。”**
所以,人性是什么?是自然万物的本性。就好像狮子将羚羊撕碎,尽管很残忍很可怕,但不邪恶,在自然选择的终极规则下,强者生存,每一个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物种或个体,都情有可原。在《三体》原著中可以看到大量这样的情节,每一次我都感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麻木与无助。
也许,《流浪地球》电影是对的,让人们看完乐一乐就够了,可能也没有足够的预算去描写大篇幅的人性,但确实很难引发观影者的思考。相较而言,《星际穿越》真的优秀很多,三个要素都描写的极为精彩。排除一切外在因素,我的感觉是,像刘慈欣这样具有匠心的人太少了。(推荐大家看一下《不了神话》,关于宫崎骏的一个小短片,很震撼)
image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主题,这对编剧和导演的要求是极高的,从近年来的中国电影来看,向好,但好的作品其实也寥寥无几。像《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都是佳作,但论主题,我很称赞《疯狂动物城》。
德尔斐神殿上有两句话,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深以为然。第一句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是“凡事勿过度”。
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这里有一个前提是,你得先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你连自己都知之甚少,外部世界又是在你主观意识的表象,那你所知的一切都真实吗? 苏格拉底之所以被人敬仰,就是因为他先承认了自己的无知。借用《三体》里面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最后祝大家在春节的尾巴上,过得欢欣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