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店,我花了一个多小时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 这本小说,听说过很多次了,但今天总算打开书本读完了。回家之后,我又在得到听书,听了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加深了印象和了解。
看到卖血的字样,我一下想起关于有些地方人们因卖血感染艾滋病的消息和报道,这是个相当沉重的话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担心会不会和《活着》一样,里面充满了死亡与无常,一家人支离破散。结果还好,虽然也有苦难人物的心酸去世,但许三观一家最后还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整部小说虽然描写了很多的苦难与心酸,但整体语调却显得轻快和活泼,颇有调侃和乐观主义的意味。许三观出身农民,在县城当个普通工人。他第一次去卖血,和村里两个伙伴一起去的,纯粹是出于好奇和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强壮。后来娶了许玉兰为妻,生了三个儿子,日子过得紧巴巴。每次遇到紧急需要用钱的时候,他就去卖血,每一次卖血,也都带出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及各种人物,凸显了社会现实和时代的特点。
许三观是一个普普通通,有点自私和小心眼,但又有淳朴的温暖和善良,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性,在关键时候,他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和大儿子一乐之间的情感演化过程,也把小说慢慢推向高潮。
书中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十分的鲜明。我印象最深的大儿子一乐,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公平,求亲情,四处碰壁,被亲生父亲何小勇推开,被许三观嫌弃,被周围人嘲笑,最是可怜。还好最终和许三观之间的疙瘩解开,赢得了亲情。
许玉兰和许三观一辈子吵吵闹闹磕磕绊绊,文革当中被批的很惨,但这正也是这被批的时间里,他们之间的婚姻爱情得以升华,许三观给她送饭,家庭批斗会的时候引导儿子不能嫌弃自己的妈,都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呵护和深情。
小说的最后,许三观得知自己年纪太大以后不能卖血而情绪奔溃的时候,许玉兰懂得丈夫的悲伤,她知道丈夫到了这个时候,还是随时准备着万里家里有事的时候就去卖血,如今却没有了这个唯一的途径,所以他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
在这个社会的底层,很多父母为了家庭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就已经拼尽了全力,他们或许能力有限,或许认知有限,虽然不一定是卖血这样的极端方式,但也是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来维护家庭的完整,来托举儿女的未来,他们在流水线上,在工地上,在公路上,在野外,在最危险和最辛苦的每个角落,他们总是在默默的奋斗,默默的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