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要怎么“读”?
在打开《颠覆式成长》一书前,我有些迟疑。
印象中的读书场景有许多,曾经打开一本厚厚的读物,用手指匆匆捻过厚厚几十页,目光只驻足于其中几张色彩绚丽的插图,这一整本的精彩便在指尖略过;后来,书里的插图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浓缩的知识点,每一页加亮的“重点”比空白处还多,书页折了卷,那些重点也不过是在脑海里存留了片刻时间,便如过眼云烟般抛之脑后;时常会被一些书名吸引,试图从这些“宝典”、“秘籍”中,偷学几个标题,便真的以为自己成了速成的专家……
仔细想来,这些大抵都只能算是用“眼”观书,用“脑”记书,但是真的用“心”读书,似乎真的太少。
而将书中的内容内化,再与他人分享的机会则更少。
我几乎是怀着忐忑而又虔诚的心情开启了这本书的,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为了自己,第一次要将读书所想与人分享、共同成长,说实话,我很紧张。
一本书的创作或许是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淀,而读完一本书,可能几天就够了;再与人分享时,或许只有几十分钟的时间能展示自己的思想,把厚厚的书读透读薄,将书中大段的结论用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出来,还要让人理解有共鸣从而引发思考和成长,这种“读书”,真的并非容易。
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百无聊赖时看一眼“别人”的故事?遭遇瓶颈时即时补充知识?与同事好友的谈资?
还是为了自我的思维更新,寻找不断成长的内驱力?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本书印象深刻,可能是被书中精彩的故事吸引,但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更多时候,是将书中的理论或观点印证自己成长,或是为自己将来的带来一些启示,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不只是麻木的“旁观”。“体验”、“参与”与“共情”大概是让我思考并不断探索的原因了。
回到《颠覆式成长》的读书分享,距打开书已经过去了一月有余,我依然清楚的记得的是我在看到书中的一个观点后,为了让听的老师能够也有“共情”,书中的结论都是围绕一个个案例展开,但是这些案例有些是商业的有些是国外的,可能离我们的生活会有些远,而我在准备过程中需要理解消化,并以我和他们的共同故事为例,还常常角色扮演,如果我是这样的身份这个理论会得到怎样的印证……这过程中的思考本身的价值,或许更好的帮我理解了书,甚至可能比读书本身的意义更大。
当然,这个前提是这本书内容本身就非常好。初看书名,我还觉得“颠覆”这样一个词会有些太大太难,而当我学习后发现,整本书提到的颠覆是可以有迹可循的,围绕成长的S型曲线展开,便会发现一个抽象的概念有了一条清晰的轨迹后,脑海里的思绪得以渐渐清晰,我们成长中时常停滞不前的困惑也有所疏解。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理解。
成长的S型曲线
从微观来看,每个特定目标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从平缓到迅速提升再趋于平缓的过程。具体来看,在最开始的阶段响应往往会延迟,而非立竿见影;坚持不懈后才能厚积薄发、彰显成效;自此之后,继续攀升的可能性逐渐减弱,此时是寻找下一次颠覆的窗口。
这样的一种曲线,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刚开始一定是在不断积累摸索的,在不断试错不断熟悉技能的过程中,我们终于跨过了一个门槛,然后才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然而当自己觉得得心应手之后,不久又会发现似乎更多的经验和技能的累计已经不会带来新的成长了,那此时就会迎来“瓶颈”。
以我自己为例,刚来到互加计划时,几乎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做任何一张图没个十遍八遍都过不了关,于是一边在记每一次被否的原因,一边不断精尽自己对软件的使用,一边构思做的更好的想法。就这样,慢慢的已经可以熟门熟路的一遍通过了,但要做出更有创造力的东西时又会非常痛苦。
许多老师在刚参加网络学习时也经历过,操作不熟练,写感想像挤牙膏这样的困惑。
印象非常深的是,云南宣威吴桂芳老师现在已经是有16万字简书文章的互加简书大v了,但是她的第一篇文章花了好几个小时,最终才写了235字,如今她随时随地都能与网络上几千名教师侃侃而谈她的想法,这样一种改变,我着实钦佩。
S型成长曲线最初阶段:需要有进展迟缓的思想准备;
增长阶段:善加运用各种变量条件,可以预测的爆发式增长;
饱和阶段:技能日益精湛并趋于饱和状态,进步速率势必日渐衰微。
S型成长曲线而从整个人生宏观的去看成长,无论这条曲线曲率如何,过程中是否有起起伏伏,最终的总趋势都是不断上升的。
很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这种成长一定是建立在不断积累,而后厚积薄发的前提的
把每一个阶段拆解成小的S型曲线会发现,当我们的学习到达一定的顶峰时,我们应该不会跳到新的学习曲线,而实际上也许是在迅速下降。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曲折多变的世界里,能够甩开竞争的最佳曲线就是你从某一曲线跃迁至下一曲线的能力。
那么,有了这样一条曲线,是否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能顺利的沿曲线不断上升呢?
这只是一种趋势,而这条曲线的曲率还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书中介绍了7种能帮助我们精进曲线的变量。
影响成长曲线的7个变量做勇敢的拓荒者
“大部分人只是反应,少部分人才会选择。”
颠覆这个词意味着突破创新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与之俱来的,或许是巨大的风险。
但回想我们的成长历程,在探索一个新的领域后,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是在风险后的巨大成就感,可以说风险越大,成就感也越大,而这种成就感会促使我们不断的有动力向前探索下一次的颠覆。
我从来不会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小白,在工作一年时已经策划设计了200平方的教博会乡村儿童艺术展、编辑一本杂志、通过网络与数万乡村孩子和教师做分享……
这个过程必然是无比痛苦的,但能有机会去探索这些领域,我觉得伴随风险的也是一种幸运,当自己做成了这些事后,这种成就感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一项人生“预设”无法比拟的。
成就感>风险 情感性>功能性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有了清晰的目标后,才有前进的方向。
什么样的目标能促使自己坚定持续不断的前进?
我们首先会想到这个目标的功能性,例如我要做好一项工作,因为它会给我资金来源……但如果仅仅考虑它的功能性并只把它作3为一项工作的话,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会失去继续成长的动力。
一个能不断促使前进的目标一定是具有情感性的,当你在工作中注入了情感,将其变为你的事业时,你会发现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自己不断改变。
正确匹配自身与潜在机遇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了解了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后,如何将自己的优势与之匹配,便成了关键。为此你要先清楚自己独特的优势。
需求&优势优势看似是非常容易列举的,但思考后就会发现,那些容易被发现的优势往往是非常表象的,而真正能让自己在成长中脱颖而出的优势,确实需要探索。
不妨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什么让你与众不同?什么激发你强烈的正向情感?你有什么来之不易的技能?
其实优势也分显性和隐性的,可以是一种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性格品质。往往显性的优势会更具体的针对某个目标有显著的影响,而隐性的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许多老师在读书会后根据上面的问题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有人说我会画画,每次交作业我都能把想法用最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被一眼发现,这种技能就是自己的优势;有人说自己是整个学校第一个主动参与网络学习的,敢于尝试新事物就是自己的优势;有人说自己五十多岁还能再出发,愿意突破自己拥抱改变就是自己的优势;有人说自己是个小白什么都不懂,但所有的知识来了都愿意接受学习,这种接纳的心态和对学习的热爱就是自己的优势……
当我们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后,刻意练习去放大优势,这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达成我们想要的目标。
换个角度看制约
当你发现一个新东西你本能的排斥或者不愿意接触时,它很有可能就是你这条S曲线需要积累的重要资源。
而面对这样的制约,我们不应该把它当成阻碍自己成长的消极因素,而是要能看到它背后带来的机遇。
或许大多数人遇到问题时,常有一种固定思维:我没法做,因为……但如果换个角度呢?我可以这样做,如果……
大多数乡村学校都面对无法开足开齐课程的问题,这样的缺乏优质资源确实是制约因素之一,但是这样的现状是否可以改变呢?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有了网络课程大课表,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加入进来,而这些来自全国最优质的课程资源,是许多条件更好的学校都并不拥有的。
……
颠覆,而后成长
课后,我收到很多老师的反馈,有很多是和我一样的新入职的老师,她们曾困惑与明明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却收效甚微;也有正遇到成长曲线中饱和期的老师,“快速成长一段时间后,仿佛陷入了瓶颈期,但是这个瓶颈期还是在缓慢的前进着”……
其实,这都无需惊慌,这是所有的成长必经之路,当我们用心坚定地迈出每一步,那都会成为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样的读书分享于我而言,也是一种颠覆,从一个人的阅读,到一群人的感悟,从输入到输出,从改变自己到影响他人,书中的内容着实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3
甘肃会宁新塬中学何慧霞 清河1075杨娜
网友评论
往回看,一马平川。
成长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