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同意电视剧《知否》的确有不少语病,以至惊动了人民日报,该批。但是,呵呵,太认真也不好,关键是“真”字用错了地方,语文弄得跟数理化一样较“真”。

须知,数理化叫客观知识,思维指向客观世界,指向宇宙,那才是最讲究,最认“真”的。而语文、语言本来就是人为规定的东东,本来就可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感觉、感性成分就不少……
数理化的语言偏于纯粹的符号,讲究的是:思维认识要客观真实,概念要清楚明白。但是语文的语言是另一回事,思维并非偏于客观自然,而可能偏于主观的人自身,或是人与自然的综合…所以实际上,语文语言的不清不楚有时反而是水平……
知否?我们想说的其实是:《知否》里面有“不好”、“不对”的地方。但为啥说“不好”、“不对”?此刻思维就要认“真”——分析了,也就是说要给出原因理由,要找寻真实真相了…此刻思维就要偏于追问,偏于客观、理性了。即思维偏于数理化,大自然——而非人的……
但是我们区分过“真”“好”二字吗?显然多数人没有。
——以人为本的中国人本来就是客观主观、理性感性不分——“真”“好”不论的……否则——公理定律全部独创,也不用近代才引进,拿来啦……
总之,这里的咬文嚼字有必要。但是我们老是纠结于这些,也反映出来一些问题,历史文化的遗留问题——我们更喜欢的其实是“以好代真”…其实,需要认“真”的地方多得很……
…其实,总体上我到感觉这戏还算“好”。因为它相对还算毕竟认“真”,比多数古装剧“真”得多。
知否?有“真”支撑的“好”才是“真的好”——甚至连“大家好”也未必是。例如中医“好”了几千年,救人无数,结果现在流落成“替代医学”了……
编辑于 12:2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