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个事情,因为它练习的时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我们长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看起来我们的写作训练是从来没有被中断过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作文练习在学校训练上,我依然认为是走向了“精英教育”——也就是说,老师常常以那些好作文为榜样,去强调这些“好作文”背后的人“学习写作文”能力有多好!
但是,坦白来说,那些“好作文”背后的“好学生”,他们写作文常常伴随着天赋、对于外界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对于感情能够在纸面上抒发自由的能力——
这些优势更来自于这些孩子天然具备的东西,其实并不没有让别人学习与提高的借鉴意义!
所以当老师当众夸那些写得好的学生作文时,大多数写作能力一般的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至少在我看来,老师真没必要过多强调“范文”的绝对实力,而需要在“普通作文”之中找到学生能够提升上来的东西去宣扬——这才是作文训练中能够不让写作者产生“挫败感”,去相信“普通人也能写出一句惊为天人的好句子”这个写作真理!
也就是说,我们从小让孩子写作文,不是为了从中找出最优秀的未来作家,而是期待所有孩子都能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能够达到自己认为是最深入的思想,另外,便是写出对别人言行的共情心与同理心。
请注意一点,我们需要认清自己和这些写作优异人士们的差异性,然后在“普遍性”中去寻找自己在写作上的立足点。如果你老和这些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相比,觉得自己的文不名一文,那你的写作立足点就是有问题;如果你觉得你写下的文至少是你自己最为本真、最为透彻的见解,那你至少你的起点便是正确的了。
一个时代可能只能出一位张爱玲,一位三毛,一位王小波,一位海明威——对于这些名作家,我们所能借鉴到的,只能是基于写作叙述技巧上的皮毛,却常常学习不到他们的内在灵魂!
但我们依然不要忘记,写作关系到个人经验、个人的思想、与社会思潮对于自己的影响。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眼高”与“手低”的关系:
也就是说,你阅读的东西,一定要高于你的眼界与认知;但你写起东西来,一定要从低于你自己的层次(至少是学历)做起。
就像我经常对小学生说,你现在上六年级,并不是说你的写作能力就能达到六年级的水平了;你三十岁了,也不可能说你的写作能力就是三十岁的水平——写作水平并不是按学历、年龄等层次这样划分的。
你可以在你以前学的小学三四年级的课文中找模仿写作的范文,尝试自己从最简单的故事开始编起。像我明天要在作文课上讲的,就让那些三、四甚至六年级的孩子开始对自己耳熟能详的成语进行扩写、编故事。
写作的主题,可以是最简单的事情,甚至是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你顺着这句话延伸出去,发散、演绎、综合……最后就形成了一篇自己的文章。
不管怎么说,练习的“频繁”性的训练,其作用是远远高于它的“吸收信息”性训练的!也就是说,你平时不练笔,光看书,也白搭。
强迫自己每天写点什么东西,事实也是一种写作提升方法——就是看你能不能坚持下去。
但是,我并没有说读书并没有用处!你需要做的是两件事情:文艺性上,挑经典文学作品去模仿;思想性上,则需要你逃离“阅读舒适区”,挑些抽象的、能引导你进行思辩的书去看。
从你所列举的书目来看,小说应该是你爱看的主要文学体裁。这种叙述性强、文艺性强的作品,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你需要从中学的,是对于故事线性的叙述角度、叙述方式以及对于词语的充分大胆运用。
但是,坦白来说,你确实缺少更深刻的东西——你在思想性强的东西里面浸润可能偏少,特别是对于这些文艺作品来说,相关的文艺评论——即抽象出来的对于作品高度与审美角度的总结,你看得偏少。
因为,一部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沉淀在这世上,其思想性必然是重要的体现(张爱玲其实我觉得她的思想性不如艺术性)。所以你不但要提升你的文学性,还要提升你的思想!
逃离阅读“舒适区”,让自己不停地去在思想进行思辨、冲突、否定、再重新塑造……打破旧式的自我意识,建立一种更高级的思想境界!
读书,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试着动笔了!
另外,不要小瞧情绪的力量!我现在很担心的一点是年轻人的情绪释放没有在表达性写作上面,而是释放到了另外的地方。
如果你的情绪饱满,千万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时刻,拿起笔把它释放在纸面上,要比释放在其他地方更有作用——它能向你展现一个理性与感性同时作用下的自我!
深度思考、逃离阅读“舒适区”、注重情绪——观察、体验——经典作品仿写、大量写作片断练习……
这些要做到了,你会发现你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