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让人失望,反倒拿起任何一本,都会让人心生喜悦,不忍掩卷。从之前的《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到现在从书友那里换回来的一系列书,每看完一本,都觉得有一种美的力量存在着,真应了作者所言:美的库存其实是在精神极度空虚的时刻,一个让你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东西,是使生命继续丰富、圆满的东西。看这些书,也是在库存美好的过程。
以前也看过美学的书,但印象中感觉完全没有看完的勇气,因为读着没有自己期望的美感,而蒋勋笔下的美,却是不经意间就流淌出来了。从描写一个看似无关的已被 现代文明所遗忘的小镇苑里入手,让人真的以为他是一位带有文艺气质的怀旧的人,但是他却说,我怀念的不仅仅是水缸,或者草席,或者龙柱,而是在怀念一种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是艺术创造,是对美的创造。但是人永远是创造的出发点,是自己。如果这个自己找不到了,看再多的画,听再多的音乐,看再多的表演也都不见得有用。所以找回自己的一个安静的状况,当不再是一个塞满的状态,是一个空的状态的时候,东西才会进来,才会听到声音。因而作者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最终也是希望回到个体自身,每一个个体自身。看到这里的时候,一下子又拉近不少距离,这不也正是自己最近几年一直在追寻的东西吗?曾经所有的忙碌身影里都是没有自己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慢慢地看过一些心灵方面的书才开始去找寻自己,没想到同样的思想在蒋先生的书里也可以看到。
蒋先生 希望美这个看不见的竞争力,就此在每一个人身上消失了,因为只有消失了,它才会长久存在,如果它一直表露、呈现在很多 的动作里,就反而不是一个竞争力了。如果能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它才会真正变成一种长久可以拿出来使自己安定下来的力量,才会变成永远的竞争力。对此,我反反复复的去看,想去弄明白这个消失了的才是竞争力的深意,也想用现实中的例子来诠释,但未果。大概这个观点,作者也是从苑里小镇那里感受到的吧,小镇那深厚纯朴的东西,从不嚣张,从不用严厉的方式指责,但却会让每一个去过的人感受到力量都还在那里,稳稳定定,也会有一个比较 让人笃定或安心 的东西建立在自己身上。
当我们看到红叶飘落繁花盛开却发现没有句子也没有声音可以表达感动的时候,其实是很难过很悲哀的,以前总爱用“没法用语言来形容”为自己开脱,却原来是缺少美的库存。太喜欢作者用的“库存”这个词了,小时候没有条件来进行美的积累,但是现在开始也不晚,虽然作者提倡越早越好。
美的起源来自主观跟客观的对话。有美的感受,常常是因为这个客观的对象忽然让你感觉到你自己的主观生命跟它之间有了互动,这时美才发生,美才诞生。正如感受到此书之美,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当下的追求主观生命的渴望与文字之间有了呼应,在同一频道上进行着对话吧。
蒋生对诗歌的解读也总是不同于一般,总是呈现出一种美的画面,让人看过一遍就印象深刻: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黄莺若有泪,为湿最高花。而桃花源记中,曾经“被”记忆的句子也是曾经的库存今日再调出来时依然那么熟悉,但跟着蒋生也才看到“处处志之”背后的心机,才知道那是一种精神性的消失,无论怎么做记号都没有用,在你那么想得到它的时候,其实已经消失了。而只有当“忘路之远近”时,这个东西才会自然出来,一有心机就马上不见了,进而也就迷失了。而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了,刻意了,你就是要那个东西,可就偏偏找不回来那个东西。这大概也如练习瑜伽一般吧,重在练的每一个过程,而非目的,只有放下目的的时候,目的才会自然达到。所以最好的东西是在无所为而为的时候,在生命完全放松的时候 它才会不经意间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