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武帝到晋元帝,历经500多年,仿佛过了很久,又似乎只是一瞬间,各路风云人物各领风骚,为中华文化留下了无数个名垂千古的篇章。翻开《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这本书:
领略一下辞赋文学与政治力量之间的爱恨情仇;
倾听一首乐府诗与民间歌谣之间的喜乐哀怨;
坐论一回建安七子与嵇康七贤们的诗与志,剑与情;
合唱一首山水诗,陶渊明和谢灵运该是怎样的回应?
和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其文化传统基本上是复制中国的。所以,日本有不少学者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就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白川静先生的作品。白川静一生都痴迷于汉学研究,他的口号是:学者80岁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士人的风骨,决定了士人的命运。中国文人总有一种“学而优则仕”,胸怀天下的报国情怀;又有一种“田园耕读”的避世情节。这颗矛盾的种子,早就种下了。
图片来自网络一、从《史记》到陶渊明,是一个必定要把理想写进辞赋和诗里的时代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约145年,陶渊明出生于公元约362年,两人相差约507岁。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皇帝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汉武帝。所以,他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血与火的淬炼。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皇帝是历史上无人问津的晋元帝。所以,他的一生,注定要面对壮志难酬的憋屈。
从司马迁到陶渊明,出现了不少的文人墨客……
你可以看到司马迁正在奋笔疾书,他要写的书,人称《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余年历史。
你可以看到班固正在挑灯夜战,他要写的书,人称《汉书》,虽然只记载了25年历史,但他把真实的大汉,和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你可以看到卓文君正独守空闺,她只做一首《白头吟》,诉说她与夫君司马相如之间的爱情故事——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便是让人心醉的:乐府民间诗歌的样子吧!
你可以看到建安七子在刀光剑影中,胭脂柳巷里,把酒问明月,起舞弄轻影。瞧,他们时而会议论起贾谊的《吊屈原赋》,时而会吟一首五言诗,时而又提笔挥毫,从枚乘的《七发》说到张衡的《归田赋》。这便是汉赋的魅力吧,可以写就宏篇政论,也可以写尽人世沧桑。
你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和他同时代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正郊游于山水之间,写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的诗句。当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憧憬着创建一个美好、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时,谢灵运也写了“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或许,他和陶渊明一样,一直苦苦寻找的,也就是那一处桃花源吧!
图片来自网络二、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是什么力量让他的信念坚如磐石
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报复汉武帝,你信吗?这么讲,也是有故事背景的。当时,大汉名将李陵,在著名的“漠北之战”中,被匈奴军队包围后,投降了。汉武帝听后,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一气之下,就要杀李陵全家,朝廷上下都纷纷给皇帝点赞。
这时候,愣头青司马迁登场了,他认为李陵投降情有可原,二话不说,就在汉武帝跟前给李陵说情。汉武帝正在气头上,谁给李陵说情,他就要谁断子绝孙,还要让他生不如死。于是,就下令把司马迁的命根子给割掉了。
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人家是皇帝老子,司马迁哪干得过人家?但是,司马迁不服,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的出身可比汉武帝的出身好。在《太史公自序》中可以得知,司马氏族,在神话时代就是名门望族。
司马迁可能在心里想,你刘彻的祖上乃市井之徒而已,顶多算个豪侠出身。你个没文化的家伙,你让我生不如死,我就要让你死不如生。所以,就写了《史记》,他要把汉武帝那些“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事迹全给记下来,让汉武帝无论创下多少丰功伟业,还是难已掩盖暴君的形象。
当然,这是笑谈,司马迁是有风骨的士人,不屑于做这种事的。
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孝顺他老爸,所以子承父业,完成他老爸的遗志,你信吗?这么讲,也是有依据的。
据可靠情报,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三年后,他就子承父业,当上了太史令。司马谈去世的时候,专门交待过司马迁:儿子啊,我们的祖宗,在周朝的时候,就是太史,我死了以后,你得继承祖业,必定要当太史。你要是干了这份差事,可得把我没干完的活,保质保量地干完啊!因为编撰《史记》这个事情,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基业,更是为后世保留真实史料的伟业呢!
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赶紧跪在老父亲的病床前,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说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用大白话讲,就是:儿子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是我一定会认真编撰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司马迁是个大孝子,所以,他父亲没有把《史记》编撰完,他就子承父业,替父亲完成未竞之事业。为了完成《史记》,他在受到极刑,失去男人的根本后,依然坚强地活着,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流传千古而不朽。
司马迁写《史记》,纯粹是古代士人风骨与气节的体现,你信吗?这么讲,也是有原因的。
《史记》的第一篇是《伯夷列传》,伯夷何许人也?《史记》中讲了他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伯夷是商朝孤竹国君亚微的大儿子。由于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但是等亚微死后,叔齐却非得把国君之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觉得如果这样做的话,就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是大不孝。于是,他就逃跑了。叔齐见伯夷跑了,他也不愿继承国君之位,也跟着跑了。
两兄弟在跑路的路上,合计着去投奔西伯昌(史称周文王)。没承想,刚到西伯昌的领地,就听说西伯昌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不仅没有好好地安葬西伯昌,反而把西伯昌的灵位绑在兵车上,宣称要带着父亲的灵牌,去讨伐纣王。
伯夷觉得武王这是大不孝,于是要求武王好好安葬父亲,千万不要在父亲尸骨未寒之际,大动刀兵。还指责武王不孝不忠,不仁不义。要不是姜太公保了伯夷一命,他的脑袋就被武王的随从给砍了。
后来,武王把纣王给灭了,建立周朝。伯夷拒绝到周朝做官,和叔齐两人跑到首阳山,过着采薇而食的生活。说白了,就是过着吃草啃树皮的生活,成就了“不食周粟“的故事。
司马迁和很多古代士人都认为,伯夷是高风亮节之人,都佩服这种为了真理,可以牺牲一切的殉道精神。
司马迁的一生是悲惨的,就因为良心发现,说了句公道话,就失去了做男人的根本。他活着的时候,一定遭受过各种羞辱和耻笑。但是,为了理想,为了志向,他一切都可以忍受,他要和命运抗争到底。
所以,《史记》被很多学者称为古代士人的命运之书,司马迁看透了士人阶层与皇权的矛盾与纠葛,士人是夹在皇权与普通百姓中间的阶层,他们既要依靠皇权来获得生存空间,发挥人生价值,又有治国安民的大情怀,有事没事就想替老百姓办点实事。
士人是矛盾的,他们需要调和这种矛盾,需要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旦皇权进入一种非正常的状态,现实社会和他们理想中的社会偏离过远,他们就会奋起反抗。
无论如何,司马迁完成了《史记》,他用行动诠释了士人的风骨、气节与情怀。
图片来自网络三、陶渊明在乱世之中写《桃花源记》,是什么经历让他有情怀构想“乌托邦”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武陵山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加入诗人的情怀后,表达了百姓对安定恬静的渴望。
陶渊明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大司马陶侃。但是,陶侃有17个儿子,在《陶侃传》的附传中,记录了9个儿子的事迹,陶渊明的父亲不在其中。而陶渊明也曾经在自己的诗文中提到:他家和陶氏家族没什么来往。
如此看来,陶渊明似乎并没有享受多少祖先的恩泽,也没有从家庭势力中得到恩惠。而且,陶渊明的父母均早逝,因此陶渊明的生活应该是贫穷的。
贫穷的他,到处游荡,估计去过他曾祖父陶侃任职过的湖南武陵一带(今湖南常德)。这里的山民,曾经不服汉族统治,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还曾带兵讨伐镇压。
陶渊明到武陵的时候,朝廷已经没有实力管理这片地方了。所以,陶渊明看到的场景,可能的确是“山民安居乐业,与世无争”的和谐景象。
再反观当时的晋国,皇帝昏庸无能,朝廷内部外戚嚣张跋扈,外有强敌入侵。整个中华大地,军阀林立,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陶渊明,看到武陵山的景象后,他一定在想:这一小片地区的安宁,如果作为典型推广,用《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思想去治理,应该可以让全天下都安定美好吧!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他为自己内心搭建的避难之所,用来化解壮志难酬的憋屈与苦闷。
陶渊明年轻时很贪玩,还喜欢喝酒,和当时很多公子哥一样,到处闲玩喝酒,走到哪,喝到哪,在哪里喝就在哪里醉,在哪里喝醉就在哪里睡。
他曾过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艺。”、“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游侠生活,并且沉浸其中,这要搁在今天,就是游手好闲的浪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陶渊明没有出仕当官,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向。陶渊明是有“大济苍生”之志的,他在年老之时,还在诗中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状态,感到无比自豪。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是陶渊明晚年时写的诗句,说明他曾胸怀壮志的。人们都津津乐道于陶渊明4次辞官不做的故事。
但是,仔细想一下,陶渊明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打腰的名士,又怎么可能4次出来做官呢?这就说明陶渊明出来做官,真不是因为生活贫穷,为了养家糊口才出来做官的。他当官,是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用自己平生所学,治理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而且,他还心怀天下百姓疾苦,希望自己的治国理念,能遇到英明君主,普惠天下。
陶渊明的政治理想,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当时候的社会环境,已乱到极点。当然,抛开社会乱象不说,像他这种既怀壮志,又不想入俗的性格,也注定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因此,《桃花源记》的背后,一定饱含着他被现实抑制的情感,不得志而又不想郁郁而终,便需要一方水土,来安放他的理想世界。
无论如何,陶渊明写就了《桃花源记》。尽管他的一生都贫困潦倒,一辈子都不得志。但是,他的田园诗歌,总是描绘得那么美好,没有显露一丁点儿抱怨与悲悯。尽管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他向往美好,向往自然,眼里看到的全是如画的山水,内心想到的全是幸福的样子,游走在他笔尖的全是美丽的风景……
陶渊明用他的情怀,描绘了人间的美丽,也写尽了潜藏在士人灵魂深处:“安于天命,回归自然,随性而活”的隐逸情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那又怎样?愿你坦然接受现实,但从不放弃梦想。
你的未来,终将活成今天心向往之的样子。
但愿,当生命走向终点,你呼吸这世上的最后一口空气时,你的梦想,依然陪着你,一呼一吸。而你,也陪着她,一呼一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