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说到“思乡”,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约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连小学生都会的诗,但小时候哪曾体会过这种情感呢?连看到月儿都能让想念越发明显。只是觉着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罢了!
直到长大以后去外地求学,直至扎根在外地工作、安家,才愈发感到背井离乡的不易,才逐渐明白那些长年在外打拼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惦记,才读懂那么多诗人的思乡之。原来亲身体会过就会发现:“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其实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免不了要面对“离开”,离开家乡去外地,或求学、或工作,离开亲人去远方谋求更好的发展,不管是愿不愿意,都是要面对这一份别离的。
记得以前每次看到这一类相关的视频或图片都会忍不住想要掉眼泪:要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轻夫妻,每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几天,然后又要离去,只能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顾,于是就出现了父母提着行李一步三回头,最后含泪离去,孩子在后面一边哭一边追的场景。
还有的就是从未离开过家,未离开过父母的“大小孩”,因为要去更好的远方奋斗,不得不分离,年迈的父母把一包包准备好的各种特产塞进他们的行囊,这也许就是他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储备,阅历的丰富,大多数人都会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家乡,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梦想、那一份执念。
其实,异乡人们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那么想家的,毕竟平日里的生活都已经被忙忙碌碌所填满,那什么时候这种想念的情绪会格外强烈呢?
也许是在方案多次被驳回,坐在办公室不知所措之时,看到家人发来的信息:累了就回家吧!也许是在加班到深夜,回到一片漆黑的出租屋,看到外面灯火阑珊,没有一盏灯是为自己点亮的;也许是在生病一个人去医院排队挂号、拿药,看到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之时;也许是在某个倾盆大雨的傍晚,而自己却没有带伞出门,在屋檐下躲雨,看着路上的行人成双成对时...
总之在一些特别的时刻,在内心脆弱的时刻,父母亲人一声叮嘱一句问候,都能让我们崩溃,恨不得丢下这里的一切飞奔回家。当然这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成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都是处处有困难,时时会崩溃的。而对于许多在外拼搏的人来说,最终能够叶落归根应该就是最大的心愿了吧。
若是在现代也还好一些,想家可以回来看看,因为交通方便,再不济也还有各种通讯工具视频、聊天、发简讯。而在古代却是没有这些便利的,许多的文人墨客可能离开家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
就算一些幸运的还能再回到自己的故乡,也已经是物是人非的局面了,就如同贺知章所写的那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历经千辛万苦回去的地方,却发现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乡,都在岁月的流逝不断改变着,直至变成另一种样子,彼此都不再熟悉的样子,读起来也是有另一种的凄凉心境。
在家家户户因节日而聚在一起庆祝的时候,我却远在遥远的他乡独自打拼。为了考取功名,能为朝廷奉献出绵薄的一份力,我只能忍着思乡之情,在远方默默想念着,只是一想到亲人都能够团圆,而我却只能在这里孤身奋斗,心情是难过的,所以是“倍”,这个节日的氛围让自己的思念更深也更浓。
写下这首诗的王安石,已经不是一个刚刚来到京城,准备干下一番事业的大好青年了,而是一个因为变法被罢相的官场失意之人。彼时的他已年逾半百,满腔才情与理想却得不到重用,无计可施也无可奈何,未来的路该何去何去?
是该坚持自己的初心还是该随波逐流?他没有找到答案。一阵微风带着春意拂来,春天又到了,一个“绿”,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他的心情:春天正是百花齐放,一片盎然的时刻,而他的人生春天早已经过去了,一直到现在却还没有什么作为,低落、悲凉感袭来。
也许是一直坚定地内心也产生了些许动摇,不想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也许离开也是一种选择,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也许故乡才是自己的归宿。只是人生总是难以两全,因为他还有自己的使命,还有自己的责任,纵使艰难也要迎头向前。
愿离开家乡的我们能一直保持初心,不管身在何方都始终记得家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