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但中华文明最富特色的并不是殷商前占主导的原始宗教,而是脱离原始宗教逐渐丰富起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在西周时期起源,在春秋战国时盛行,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历史的沉淀,后人的传承以及推崇,为人之德、处世之理、为政之道等已经深入人心,“修、齐、平”思想影响着一代代读书人,“中庸之道”作为儒家道德标准,核心之重“天人合一”、讲究“至诚至善”。
作为儒家金典的《四书》,《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记录孔子的言行以及举止,教学处世为人之道,为儒家经典之作。《大学》是“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四书”。儒家经典之所以可以长久不衰,它是帝王统治的思想工具,作为几百年的教科书,影响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为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而他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初读《中庸》,感觉不知所云,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需要习得的。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然而真正做到知足常乐的又能有多少,身处俗世,又有多少人可以超脱出来?
圣人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随心随性间道出中庸之道。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阶段的不同导致认知的不同,认知的质变也是因为我们的经历和收获、他人的教导和熏陶。即便我们不能像孔圣人那样达到高修养的境界,但身处当代,“慎独”依然是需要每个人去践行的,因为这是是思想与言行的融合,也是培养高修养的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