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是一个爱笑的妈妈。
2.我是一个在亲近的人面前,喜怒形于色的人。
3.我是super妈咪,兼任保姆、厨师、家庭教师、家政、陪练等各种角色。
4.我是一个“窝里横”的人。
5.我是一个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人。
6.我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
7.我是一个注重平衡的人。
8.我是一个兴趣广泛,但又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人。
9.我是一个追求新意,但又怀旧的人。
10.我是一个常常会陷入自我矛盾的人。
11.我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12.我是一个看似随和,实则不太容易与人亲近的人。
13.我是一个遇事儿外表温柔,内心刚硬的人。
14.我是一个喜欢生活丰富多彩的人。
15.我是一个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全力投入的人。
16.我是一个向着“知行合一”的目标成长多年的人。
17.我是一个愿意为目标坚持,但是也敢于放弃,归零再来的人。
18.我是一个正在通过自我成长,慢慢了解真正的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的人。
19.我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成长,能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的人。
20.我是一个由依赖期走向互赖期的成年人。

ps:孩子眼中的他自己(自我介绍):
1.我是一个爱劳动的人。
2.我是一个积极回答问题的人。
3.我是一个喜欢别人夸奖我的人。
4.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
5.我是一个喜欢唱歌的人。
6.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7.我是一个想要成为超人的人。
8.我希望自己的缺点不再出现。
(这句话让我有觉察)
谈到学习的话,目前我自己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教学技能、家庭教育指导师技能、自我成长与探索。
具体学习的形式,教学方面,除过日常的备课、学校的教研活动之外,我也在筛选适合我参考的讲授风格,直到今年上半年在直播间刷到了申怡老师。她讲课幽默风趣,举手投足之间有令人感觉亲切,最重要的是她的每一份解读,都是站在大语文体系的高度,一以贯之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的很透彻。从4月份至今,我稳定在听申怡老师的课程,同时坚持早起读书分享,将每天的读书内容形成“输入——输出”的闭环,网课期间,有家长向我反馈,她感觉听我讲课很有趣,孩子上语文时候也是最专注的。这份坚持不但我自己受益,也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奔仔儿甚至是二宝每天都是要听申怡解读的,班里的孩子们也陆续从伴读内容或者是专项课程中受益。
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学习初衷,其实源自于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同事们身上的家校矛盾。在家校合力,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这件事情上,我始终感觉家校双方都很用力,但合力却很小。人们常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家校合力表面看来是努力方向问题,实际上是育儿观的共识度的问题。去年9月,随着奔仔入学,我在单位多了一层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家长。自我成长多年,对于孩子的允许和接纳,自然要比不成长之前提升了很多。加上奔仔生性活泼,自信阳光,在与人交往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热情,在班容量近60的公立学校,他势必会因为纪律问题被多次“敲打”。而他留给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就是不遵守纪律,过于自我,但是头脑又很好使,情商高。所以,出于同事之间的情谊也好,出于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也罢,老师会时不时由“敲打”孩子改为提点我。每一次和老师沟通,都会触发我的一次痛点:我是老师,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但同时又会有一个声音:好与不好都是在评判,评判的立场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作为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活出自我,但是老师会允许将近60个学生都那么自我吗?显然很难,但是我也不可能像郑渊洁那样有足够的底气,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所以,我还是得在家校之间寻求平衡。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学习,每周的课程内容听音频自学,之后马上去实践运用。在每周三、日的两次至少两个小时的答疑中,把学员的问题汇总到一起,进行头脑风暴,现场解答,下一周再学习新知,再实践,答疑解惑……到昨天为止,我们的答疑已经进行了67场,随着场次的增加,我们的内核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我觉察到自己在面对奔仔班主任对我和孩子提出的这样那样的要求时,少了几分不安与烦躁,多了一分坦然与担当,当我心里有办法,甚至有“余粮”时候,便可以稳定地“不慌”。
最后一大块,关于自我成长与探索,其实从去年开始,峰姐、薇薇、小兔和我就一起成立了智美研习社的工作室,直到最近,我才有勇气,有底气地向大家说起智美,也并不是因为今年它发展的多好,而是半年前,智美发起了早起读书分享营,到今天已经进行了156天,完整地共读了《破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现在正在进行的《刻意练习》也接近尾声。在这156天读书分享的坚持中,我们从一开始需要先写出来逐字稿去念,到后来在书上进行圈画批注就可以流利地表达,再到现在可以将当天所读内容与之前共读的两本书目中的某些点,甚至是别的书目中的相关理论研究或者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小型的头脑风暴,特别是上个月,新人也是唯一一位男士小尧的加入,为这种思辩氛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虽然天越来越冷了,被窝里的舒适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却依然每天准时“走出舒适圈”,进行智力体操。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共读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越来越感觉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所以我将早起之后到出门上班之前的这段时间进行了重新规划,5:30起床后,简单整理内务,做好早餐准备,5:55-6:25读书分享,6:25以后进入八段锦视频会议,练习八段锦。在我自己分享完,听别的小伙伴分享的时间以及6:30前的两三分钟,把早餐做好。并且,和老公做好了分工,他6:40陪孩子起床,洗漱,出门前把他安顿下来吃早餐,以保证孩子吃饱饭出门。
写下来之后,我发现我坚持这三大块学习的动机,有一个是共同的:那就是坚持本身,坚持激发了我的内驱力,内驱力又帮助我更好地坚持,如此良性循环了起来。当然,成长进步也有退二进一的时候,而且是常态,于是对于自己类似于“秒变河东狮”之类的行径,我尽可能地用接纳自己代替自我评判,用觉察以后行动代替反省以后自责内疚,用平等对话(表达感谢或是致歉)代替绷着甚至是委屈哭闹将自己的该负的责任推卸掉……
越表达越清晰,我想我最看重的,如果只选一样,那就是我是否能为自己负了责,大到人生,小到一句话。因为我们对一件事的态度,可能就是我们对所有事情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