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越活越不愿意发言了。所谓言多必失。一句话,有一句话的对,就有一句话的错。禅宗说:开口就错,动念即非。那就不如不说,不做,沉默,静默。
然而静默终究还是会被打破,蠢蠢欲动的那个蠢,是愚蠢的蠢吗?欲动那个欲,是想动,要动,要说。哪怕错了,把它说出来,错就错吧。春天里的花儿开了,开满了园子,一朵朵向天空绽放,那就是一朵朵萌生的观点,就是蠢蠢欲动。
《小舍得》,并不是多么精彩的一部电视剧。剧本里的小宋佳,她塑造的人物性格,也没有《悬崖》里的顾秋妍好看。主要吸引人的还是剧本的主题:孩子。人会因为孩子激发出内心压抑的东西。本来平和的,为了孩子不平和了;本来大度的,为了孩子小肚鸡肠,都正常。大概这个剧说的就是这个事。为孩子本来可以不在乎的,在乎了;本来可以想明白的,糊涂了,也都正常。
我是比较爱看国内电视剧的,主要是享受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那种环境,即熟悉又遥远,不知道出国多年的海外赤子,是不是跟我有相同的感觉?终归还是不敢相信,真的有那么激烈的竞争吗?或者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艺术来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中描写的竞争,是不是超越了现实呢?难道国内的小学生压力真的这么大吗?主旋律是高铁、大数据、满街的高楼大厦,实际的生活质量呢?没有百草园的小虫子玩,没有扇画片跳皮筋,这生活到底算是进步呢?还是退步?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诚哉斯言。
从我亲身接触到的,无论是国内的亲朋好友,或者是刚出国的陪读家长,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压力。比如说啊,有些国内陪读的家长,对于本地资源是削尖了脑袋,说句不好听的话,叫做钻营,说好听的呢,大概叫积极上进。我亲耳听一位家长说:来加拿大了,就该把免费的教育资源用到极致。有这种观点的人,绝对不止一个。再举一个例子。国内一个朋友,一向闲散的性格,然而谈到教育,话里话外显示出一种对资源的压榨。时间、金钱都要用到极致。好像孩子是一粒花生,只要你肯用力的榨,多少都会榨出点东西。又好像孩子的心灵是一间屋子,不在里面堆满了值钱的物件,对不起屋子的昂贵。这种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听着让人窒息。
然而扪心自问,我真能做到心如止水吗?如果待在同样的环境,大概也会跟电视剧里的佟大为和小宋佳一样,还是会迫不得已带着孩子追奥数吧。抨击教育制度不合理,对孩子摧残,这样的话不说也罢。既然改变不了现状,不如沉默。只能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竞争并不激烈的环境,外面草绿天蓝。这是否算得上一种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