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哪去了

作者: LY雪 | 来源:发表于2017-07-08 16:35 被阅读40次
    乐观的老奶奶

    桌上,静静地摆着一本书,是新世相带来的“意外”。

    六月末,翻阅公众号,无意中发现新世相公众号在搞事情。他们从3月起,推出了“督促你读书”的活动。读书活动,现在在网上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大公众号都在搞,吸引了众多的爱书粉丝,带动了全国的读书热,这是好事。新世相也在推,没什么稀奇的呀。但他们抓住我眼球的是,他们不会提前公布书单,可能也永远不会公布。对,随机。随机收到的邮包,让读者充满了惊喜,提升了读书的欲望。同时,他们承诺,你一次性拍单后,在一个月内可以读4本。读完一本,在网上点“还书”,他们就会安排快递来取书,只要这边快递单号出来,他们立马发出第二本,如此这般。一个月4本,若你喜欢任何一本,好办,留下,然后你将不再收到下一本。待4本你都读完并还书,你将得到他们发给你的鼓励大红包。这里钱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的新玩法。你可以在书上勾画重点、写感受,还可以在他们赠送的标签纸上写书评,并可以留下你的联系方式,而该标签纸将随书漂流,你还可以查询该本书的漂流轨迹,结识与自己同读这本书的书友。这种形式,个人觉得与《忒修斯之船》的读者故事极其相像。这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果断下单。

    新世相意外

    于是,就有了这本意外:《留住手艺》。说实话,刚到手时确实是意外的,怎么也不会想到是这个内容,但应该是什么内容又说不上来,索性来之则看之。

    这一看便爱不释手,熬夜三天看完。作者是日本的盐野米松,书中通过手艺人自述的方式,将13位手艺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将渐渐流逝的手艺细细勾勒,真实再现。这些手艺人中有铁匠、木匠、船匠、漆匠、编织匠等,编织匠又分为柳编、藤编、蔓芭蕉藤编、竹编等等我都没听过的各种植物编。他们根据四季变化,农工忙闲不同,精心地从大自然中提取原材料,细心地靠自己的一双巧手,编织着他们的人生。

    原材料不同,故事也不同。最著名的是一位宫殿木匠,据说是日本国宝级人物。他秉承着宫殿木匠决不能建民宅的传统,空闲没活时,宁愿去给别人打工做活,或宁愿饿着,也绝不破例。在日本,至今仍有许多他建的宫殿庙宇,堪称艺术瑰宝。还有一位老奶奶,她是竹编能手,手艺是公公传给她的。当时公公的想法很简单,是为了让她有口饭吃,养活自己的一家。她靠自已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的劲头,让家里人过上了好日子,独自带大了早亡的丈夫留下的四个孩子。她很懂感恩,一生都在感激着公公,每次出门做活、讲学,都要给公公上香。她也很乐观,手工作坊里,到处粘贴着各式的纸条,记录着她在劳作时,让她开心的小故事。她的故事讲完了,最好一句:“我还是要感谢我的公公,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已经80多岁的她,还在快乐地编织着…

    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标准化到处推行,各种物件都是工业化生产线上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手工作品,是合着使用人的习惯而量身定做的,每件都不同,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令人惋惜的是,他们几乎都是最后一代。最后的手艺人凭借巧手的记忆,坚守着最后一片净土。

    我是喜欢这些手艺和故事的。一直以来,无论走到哪里,若遇到手艺人在做工,我必会驻足观赏,并与之搭讪,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询问他们学艺的过程,是否有人传承,每次都因聊天的时间长而被同伴抛下好远。在她们的呼唤催促下,每次的故事都短暂而不完整,而每次在短短的故事中得到的答案又都令我惋惜,他们也几乎是最后的一代手艺人。他们的后代越来越不看重祖辈留下的手艺,原因种种:工艺繁琐,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差等等;而部分手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一如远离我们的石器和青铜器,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我们要做的,是记住那份美好,记住那份执着和快乐。书中提到,手编作品,在渐渐褪去实用功能的时候,悄悄地登上了大雅之堂,转而成了摆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它将漂流到何处

    我在静静地等待着新世相带给我的第二个意外。

                                                                        2017年7月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手艺哪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cj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