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师一直在跟我们强调,中心组是任务式成长的,我特别感同身受,一直以来,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这次的面试,我也当成是一次打磨自己专业能力的极佳机会,我享受此次过程,期待刻意练习的结果。
下面我先进行自我介绍,细数10年的个人发展历程,主要通过这三条路径,赛课——看见自己、科研——磨炼自我、读写——舒展自身。
我共参加过3次优质课比赛,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终于登上了温州市优质课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炼我的数学专业水平,也在课感和表现力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教科研方面,这几年来没有停止过,着重研究的是课堂变革项目,积累了一些小成果。因为是教导处的负责人,所以阅读课程也是我在负责,通过阅读课程,我站在了温州市级的平台上进行分享。
生命是需要滋养的,读是最好的方式,生命是需要表达的,写是最好的方式。自七年前开始,雷打不动的每学期每周一篇发表简书或1+1平台;担任过2年学校通讯员,撰写近60多篇通讯稿;经常参加寒暑假写作挑战,积极参加各个层面论文、案例的比赛,最高层次曾达到浙江省级。
目前,我收获了瑞安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瑞安市学科骨干教师、瑞安市教坛新秀、温州市优秀教师。未来,我希望能够走得更远一些。
个人觉得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水平还不够,特别希望能够进入中心组进行专业学习,参与各种活动,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也希望能够加入这个大家庭,和大家一起积极读写,一起浸润生命。
我所在的学校承办教研活动比较多,也经常创新尝试新的学科活动,通过这几年的锻炼。我觉得我比较擅长思考策划出一些新颖的活动,会准备活动材料,考虑活动细节,安排活动的正常开展。最后,还能够主持活动,以及撰写各种材料等。
接下来,我开始说题。
高斯求和这道题目是有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出现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练习六的第9题,也就是教完“加法运算定律”后的一道加星练习题。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能开展相应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说没有学习过“加法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但其实在学习整数加法时,是有交换和结合的经验的,所以我觉得是不用担心学生能不能理解交换和结合,而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思维的支架,支撑其思维短板。
高斯求和其本质就是一个求等差数列之和的问题。除第一个数外,每一个数与它前面的那个数的差始终相等的一列数叫等差数列,这个不变的差叫公差,等差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作这个等差数列的项,其中第一个数叫首项,最后一个数叫末项,求等差数列的和公式:(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是高一的数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采用解决的方式有这样几种,求平均数法、数字配对法、两行法等。由于求平均数是四下第八单元的内容,因此我选择放弃求平均数这个方法,着重带学生感受数字配对法和两行法。
教题过程主要以运用导学单的形式,开展关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提供这样的导学单给学生,进行自主式研究。我将高斯求和化简,先让学生去研究1到10的求和方法,建立模型后,再行研究高斯求和。第一步尝试摆一摆,摆并不是凭空摆,在这里我设置了三种线型,让学生根据个人偏好,选择线型图进行摆放数字。摆完后进行观察,观察完毕再进行计算。
三年级学生思维中是有有序思想的。我预测学生会摆放成右图的三种形式,摆成一行,可能只会想到一个一个相加求和;用2套数字,摆成两行的,可能会发现,一列上下两个数字为一组的和都为11,那就是求10个11的和再除以2;绕圈摆放的学生,对比能够发现,一列上下两个数字为一组的和也都是11,那也就是求5个11的和。在学生呈现这几种方法后,教师进行归纳,匹配相应的方法名字。这样的学习环节目的,主要是为了让线型图支撑学生的思维,将方法与图示关联,更好的理解与应用。
学习活动二,出示高斯求和经典例题,数字变多的时候,普通法显然就太麻烦了,需要用到配对法和两行法。在这里关键是让学生画线型图,不需要再填写数字了,以线型图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的思考与具现。
学习活动三,以教师总结为主,告知高斯求和的名称,简单的介绍一下等差数列的含义以及各部分名称。
最后,与科学家的故事链接,让学生了解原来高斯在10岁的时候解决的是公差为198,项数为100的更难的加法题。通过一道题引申背后的一位伟人,借助伟人的事迹,来激发学生树立伟大志向。
题目跟进方面,我设计了三道练习。
首先是首项不是从1开始的等差数列求和,它的项数是为奇数个。如果使用两行法解决是没有问题的,但用绕圈法,就出现了一个数字落单的情况。在这里引入0的使用,帮助奇数个转变为偶数个,方便运用配对法。
第二道练习,将公差改为2以及项数变成50,在这样的等差数列里,我认为学生是要去明确到底有几个项数的。借助植树问题的模型,进行对照,把一个个数字想象成一棵棵树,项数就是要知道这里有多少棵树,公差就是间隔长度,植树问题是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因此这里也不多做研究,仅仅对照起来,为思维具现化支撑即可。
最后一道是图文结合的题目。以上是我的说题过程。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