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庄餐厅
这是哈萨克斯坦国东哈州切尔窝内县萨马尔农庄的餐厅,大概300㎡左右。
食物储藏室与烹调间集中在整个餐厅的西边,
烹调间中心区域全是背靠背电烤箱和电炉子,由结实光滑的不锈钢厚外壳包裹着,透过电烤箱的玻璃隐隐可见里面的黑色方形烤盘,每个灶台都被擦洗得洁净无比,不锈钢面虽被岁月磨成暗哑的金属白,但却高调地放大着产品的优质,灶台对面的墙壁上是一层层的置物架,擦洗干净的盆碗碟分区域整齐地码放在上面。
冷藏室与食材配料间(有磅秤和小托盘秤)、食物准备间(案板、刀具)以及餐具洗涤间(洗涤池用不锈钢制作、长方体、约1.2m*50cm*50cm)这几间屋子间间相通便,基本占去了100㎡。其中冷藏间有一中门通外面利于食品的输入;洗涤间还有一个小门供员工进出。
餐厅区很明亮,占据了东南北三面,每面墙都有三扇很大的窗户,白沙的皱褶弱化了烈日的光照,还隐隐透出了窗户上的盆栽,它与鹅黄底红郁金香花朵图案窗帘搭配在一起,每扇窗户之间的窄墙上嵌着磨砂白的花朵壁灯,吊顶灯风格也是那种磨砂白,好多花朵造型的灯泡集中在一起散发着温馨无比的奶黄柔光。
餐厅地面全是实木地板铺就,打了腊后泛着黄亮;靠窗处都摆着配套的欧式全木制长方形餐桌、餐椅,造型结构过于复杂,但却有种奢华美;凹凸花纹的香槟色墙壁上挂着几幅大尺寸的俄罗斯田园风光油画,不注意会让人错觉到那就是一扇打开的世界;靠走廊的直角墙细心地被贴上了窄窄的与墙纸颜色想配套的金属色保护条;餐厅朝南的进口处摆着两大盆叫不出名字的绿植。
餐厅里时不时飘着的饭香味引得人由不得嗓子眼一紧,即使不吃饭,也想坐下来点杯咖啡欣赏这优美的环境,如果你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进来,抚摸着棉麻桌布和桌旗的图案,看着刀叉勺闪放的银光,一整套洁净无比的西式餐盘和杯子很讲究地依次按顺序放在隔垫上,旁边还有一个透明的杯子里放着被折成艺术性造型的纯白棉织餐巾布,轻柔的钢琴曲似有若无但无时不刻轻抚你的心房,餐厅里散发着与中餐完全不一样的饭香味,一会就俘虏了你的嗅觉……
肤白貌美的俄罗斯姑娘安娜彬彬有礼、笑容满面、穿着民族服饰,戴着洁白的围裙,麻利地为用餐的人们服务,直望一眼她那湛蓝深邃如蓝宝石的眼睛,就如被施了魔法般迷醉过去!用餐的人们有意放慢着速度,眼耳鼻舌被全方位调动起来享受着这儿的美景美人美食,吃变成了一件非常美好考究的事情 ……
而这也只是一家很普通的农庄餐厅,我在27年前在那里用过几次餐……善良能干的阿丽娅大婶就是这家餐厅的经理。
餐厅基本为农庄的农牧民服务,遇国家节日、婚礼、生日、亲朋好友聚会等这里就一派忙碌,5个中年厨娘阿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有时候也会有帮工过来。还有3人是不属于做饭的人员,2位男士,负责采购食材和水电维修,有一个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中年妇女负责清洁工作。而我在农庄餐厅里的几次正式用餐遇到的美丽俄罗斯姑娘安娜其实是大学休假期间专门来实习的大学生。
(备注:这里特意介绍一下清洁工这项工作,前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国家,清洁工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每天需要把负责的区域包括窗户玻璃都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如果遇到下雨下雪天,那就更忙碌了,常常是进门人鞋上带着的灰尘污泥刚落地,清洁工随后马上就清理干净了,这份工作得全天守在工作场所,随脏随清,而且一点不得怠慢,做为餐厅的清洁工就更不用说了。)
(二)阿丽娅大婶
阿丽娅大婶不仅是农庄餐厅经理,还是负责与我们中方接洽食品供应的哈方人员。
我们代表政府部门执行的地区第一笔中哈蔬菜种植合同由中方提供种植蔬菜人员,哈方提供基本生活住所和饮食,由于是易货合同,农庄餐厅负责免费为中方人员提供饮食至蔬菜收获结束。
但我们中国人无论离祖国多远,吃文化永远随身携带,前期进驻哈国的中方领导和蔬菜种植专家在哈方连续几天的黑列巴黄油酸菜与牛肉奶制品攻击下先败下阵来,集体感觉连续半年这样的饮食肯定受不了,无奈之下,最后修改合同,经补充协议同意由中国人自己做饭,农庄餐厅只负责供应食材,这样我们才得以与阿丽娅大婶有了多次接触的机会。同时我和卡琳娜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荣升为项目领导和蔬菜专家提供做饭的повар(厨师),还好,后期大部队的农民到场都专门配置了中方厨师。
三月中旬,我第一次见到阿丽娅大婶,阿丽娅-哈萨克族,40来岁,个偏高,瓜子脸,发色棕黄围绑着一个深粉花色头巾,眼睛不大颜色带点灰绿、眼神顾盼总流露着聪慧的灵气,鼻梁挺直,嘴唇很薄着玫瑰红唇彩,哈萨克斯坦特有的红金镶红宝石耳环与她身上的俄罗斯花朵大方巾图案色彩很配,炭黑色呢子裙,中筒靴,整体看起来打扮讲究,不仅透露着一个女性的柔美,还显示着她的精明强干的气质。这就是我对阿丽娅大婶的第一印象。
要按中国人的口味去供应蔬菜粮油食品,这个压力在中国是没有问题的,但放在了1992年刚解体的哈萨克斯坦就不一样了,除了货币贬值、商店几乎空空如也,州里常见到生活困难的老太太在寒冬里卖火柴,因为卖掉一盒火柴可以买一块黑面包,一块黑面包可以吃一天……
提供中国专家伙食供应的任务都转移到了阿丽娅大婶那里,我们需要每日提前与阿丽娅大婶沟通好下次要取的食材,在那个极端时期,我们每天可以得到的蔬菜只有不多的洋葱(也叫皮芽子),清油、牛肉、牛奶、面粉都是定量供应,只有黑面包是唯一能供得起数量的主食,有时候运气好还可以得到少量的黄油和奶油,农庄商店里除了放了几床毛毯就没别的东西了,县城里看到货架上不多的几瓶腌菜,价格都贵的吓人。
负责供应食物的阿丽娅大婶重任在肩,她联合其他农庄给我们供应食物链条并不容易,每到中途缺粮断菜的时候她都会告诉我们:‘‘请给我一点时间,我们在尽最大努力给你们调运食物!’’‘‘明天食物就运来了。’’‘‘实在对不起,我们得从其他州借调食品,很快就会改善情况的!’’我马上坐车去州里解决粮食问题‘’……从农庄到州里开车单趟就得8小时左右。
食物种类缺乏的情况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但费劲搞来的黑面包让地里干活的很多中国农民并不习惯,很多人吃后胃酸,当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阿丽娅大婶打破常规,主动建议修改合同供应原则,帮我们申请面粉,有了面粉的保障后,大家对饮食的不良反映也渐渐少了很多。我们偶尔也能领到一点土豆,这样我们可以为专家做土豆丝,大家喜欢吃的鸡蛋一般是领不到的,除非花钱去农户家里买。
阿丽娅大婶深知我和卡琳娜每日做饭的辛劳,常常过来对我们说些宽心话并鼓励我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偶尔农庄餐厅里进了好久见不到的黄油和奶油(其实这都不在为中方提供食物之列),她都会专门过来告诉我们想不想吃,想吃就去领一点,这时候我们实在是太开心,因为又可以为辛苦的专家们烤制面包了。
偶尔遇到周末,在我们忙碌过后,阿丽娅大婶会邀请大家去她家改善伙食,每次见到她家餐桌上精心准备的菜肴,这时候我们犹如过年般快乐,毕竟有很多的食物在那个时期是很难见到的,自制的酸黄瓜、草莓酱、腌西瓜、土豆泥牛肉汤、奶酪蛋糕……都是在她家吃到的绝顶美味,后来我们从其他人那里了解到阿丽娅大婶为了让我们吃得舒心,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时期,桌上有些食物还是在亲朋那里‘‘讨来的’’窖藏食物,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实在令人感动。
阿丽娅大婶还邀请我们去她家全木屋的桑拿室享受过几次桑拿浴,浴室里的专业行头:木条桑拿床、毡帽、白桦树叶、火烧石、冰水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桑拿和洗后的美妙感受……(这是后话)
(三)我和卡琳娜
我和卡琳娜都是刚大学毕业就被地区对外部门分配来到哈国执行劳务输出工作的其中人员,卡琳娜是拥有着1/8俄罗斯血统的混血儿。
我俩负责每天为中方200多劳务输出人员办理食品供应、内勤接待,翻译合同、还承担为领导和蔬菜种植专家二十几人做一日三餐、照顾从菜地转来的病号、严重的得帮着送去医院、有时还聚会抽空为专家们洗床单被罩和衣服。
农庄餐厅是我和卡琳娜每日必去几次的地方,领面包、取牛奶、提水……我们的住所离农庄餐厅不太远,可是住所里却没有可食用的干净水,那是一个用农庄文化宫临时替代的居住场所,没办法我俩只有每天拿着铁桶去农庄餐厅提水,开始的时候阿丽娅大婶见我们两个瘦弱的身躯拿着大桶,会让餐厅里的男士帮助我们,可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偶尔也会有餐厅阿姨搭把手。
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桶大,就从半桶水开始提,到后来我力气见长,已经可以用双手各提多半桶了,卡琳娜比我娇小,也是从一小桶逐渐增加到两个半桶。
我俩每日基本最早起床,最晚睡觉,从早饭结束收拾干净就得马上准备下一顿午饭的材料,午饭后就得又准备晚饭……每天干完活全身酸痛,有时候还得加班翻译资料,待到晚上洗涑完毕躺在床上都会说:终于能躺下了!好幸福啊!不一会便沉睡过去 ……
尽管每天很累,但我俩都觉得很充实,看着每日早起劳作晚归的有的如同自己父母年纪的专家,我俩也是尽最大的能力做出可口的饭菜,每次能向阿丽娅大婶多申请一点食材就尽量多申请,记得每次做饭前,我俩都得回忆一下自己妈妈饭菜的味道以此来指引我们当天的做饭方向。
尽管如此努力,但我俩做饭的经验还是少的可怜,所以最大的压力仍然来自于对自己所做的饭菜不自信,就怕专家们吃不好,去菜地指导菜农工作能量不够,有时候也会用阿Q精神胜利法相互鼓励一下彼此。
其实领导专家也知道我们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做饭经验,感谢他们的信任和鼓励,给了我俩充分的时间去进步成长,有时候还会故意说:今天的饭菜真香啊!现在回想真是很难受,那时的饮食条件要满足专家们的口味和营养,我俩的能力的确差远了,我们没有足够的烹调和营养学知识,只是按照当时的条件做熟让大家吃饱而已……如果说好吃,可能是看到了我们实实在在用着自己的爱心和诚意!
……
每日超强的工作量令我和卡琳娜终于累倒了,领导见状赶紧从地里给我们选派了几位帮工,在大家互相支持下我们的疲劳得到了缓解……日复一日的辛劳也渐渐迎来了菜地里蔬菜的成熟,品种多了,橄榄、油白菜、西红柿、黄瓜、辣子、大白菜、葫芦瓜、……我们摸索着还学会了做炒菜拌面、做饺子、用烤箱做面包,专家们也开始称赞我们的饭越来越香了,我和卡琳娜就开心的呀!
我们从在家里基本不做饭的姑娘家学会了烧奶茶、炒菜、做汤、烤饼……以至于后来从国内来慰问我们的同事看到我们都不敢相信,两个可爱的小姑娘几个月不见竟变成了泼辣无比的‘’厨娘‘’。
还有,我们在与农庄餐厅的厨娘阿姨们接触中还学会了如何做奶豆腐饺子、土豆泥肉汤、腌酸黄瓜、馅饼、果酱……还学到了在热水里撒把碱面洗餐具的除油技巧。
(四)友谊万岁
农庄的人们对待我们中国人很友好善良,特别对本来自中国的姑娘少又懂语言的我和卡琳娜就更热情些了,有些姑娘们来找我们玩,有些时候还会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家里做客,一旦有谁在餐厅举办生日聚会,如果看我们不忙,就特意来请我俩一起去吃生日蛋糕,与年轻人们一起听音乐跳舞,当我们请示完领导允许的情况下,会很开心但也很拘谨地加入他们的聚会,那一刻,我很佩服这个民族在国家独立的经济低迷期乐观从容的精神。
我们在农庄里每天会与不同的人接触说话办事,在逐渐的了解沟通中相处中包容,尊重当地民族习俗。我们全体中国人更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获得了当地人的尊重(这个篇章在本文中没有特意介绍)。我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学会了是包容、理解、承担、坚强和面对……
感谢经历!
感谢哈国可敬可爱的农庄餐厅所有人员和朋友们!
感谢我们的领导和蔬菜种植专家以及菜农们!
正是与你们共同经历的一段岁月令我成长进步、永远铭记!
如今中哈丝绸之路‘’一路一带‘’的合作依旧在合作!
祝我们的农庄朋友们健康幸福!
祝中哈友谊万古长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