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读第八章《关于学校》。
初看题目,我还有些不解,关于写小说的,说着说着怎么说到学校了呢?不过,看了前两句我就乐了!原来,我也是有大师的潜质的。
然而坦率地说,学校这东西从来都是我的弱项。想一想自己念过的学校,虽然觉得这样评价学校有些于心不忍(对不起了),却并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甚至觉得后脖颈直痒痒。
对于学校,我也没什么美好的回忆,而且经常觉得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我的天才……
我和大师在学校方面,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想法,是不是可以间接推导出——我也有成为大师的潜质?当然,这种想法只能在心里想想,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了,嘘……
接下来,村上春树讲了他在学校不是特别爱学习,成绩马马虎虎。
比如说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去海边游游泳,打打棒球,和猫咪玩玩,等到长大以后,又是跟朋友们通宵打麻将,又是跟女朋友约会……就是这类事情。相比之下,学校里的功课就无聊得多了。仔细想想,嗯,也是理所当然。
这不是废话,和这些比,学校里的功课当然是无聊啦!
我们中国的孩子,学校读了,培训班读;白天读完,晚上读。暑假、寒假接着读。不知,村上春树如果知道这些,该做何感想?
其次,对于跟别人争夺名次之类,我自小就提不起兴趣,这也是原因之一。
我高中念到一半时,开始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倒不是特别擅长英语,只是一心想通过原文阅读小说,或者是想读尚未译成日文的小说,于是跑到神户港旁边的旧书店里,把按堆论价的英文简装本小说买回来,也不管看不看得懂,一本又一本贪得无厌地乱读一通。大概最初是始于好奇心,然后就慢慢“习以为常”了
这一段的经历,我想对于村上后来的写作影响很大。比如他喜欢的作家有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莱蒙德·钱德勒等。这些都是美国的作家,而不是日本的。
对他以后 写作风格,也是应该影响很大的。在他的作品中,我能看到与《最漫长的告别》等作品相似的场景或是情节的描写。这也算是村上春树对自己喜爱的作家的致敬吧。
而且,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在写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时,第一稿写好时,觉得怎么就这么个东西。非常不满意,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后来,试着用英文写。因为英文不是母语,只能使用有限的单词,凭借有限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当然也都是短句。不管脑袋里塞满多么复杂的念头,也无法原模原样地表达出来。只好改用尽量简单的语言讲述内容,将意图转换为浅显易懂的文字。
这样写了几章后,又试着用日文把它”翻译“回去,结果发现有了”意外的惊喜。“
直到村上春树很出名了,还时常被人家说“你的文字满是翻译腔”,可见这个影响是有多大啊!
我想如果不是他在上学时么痴迷的读英文小说,可能就没有后面的这些经历,也不会用翻译腔写小说。那么,会不会就没有村上春树这样出名的作家了呢?还真的很难说!我觉得。
人生果然是既奇妙,而又微妙。
今天是十.一,为欢度国庆,就少写一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