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粤语歌迷心目中都有一条必打卡的香港街道:
有人是谢安琪的《喜帖街》,“别再看/尘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
有人是Twins的《下一站天后》,“在百德新街的爱侣/面上有种顾盼自豪”;
还有人是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
还有不少街道,因为电视剧或者电影让人再难忘记:
比如充满怀旧气息的砵甸乍街,地面由一块块大石板铺成,周围聚集了许多老旧的小店和摊子,《龙凤斗》、《无间道》等都特意到来取景;
也有人偏爱深水埗老旧的港味街道。《使徒行者》中林峰扮演的爆seed经常开着送冰车在附近街道上转悠。
▲深水涉我们身边的街道名,除了少数外,基本没有太多特色,“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人民路、建设路、育才街……”。
而香港却恰恰相反,五花八门,有的浪漫新奇,还有些十分奇怪,比如下面这些香港街名,你能猜出来它们是怎么起的吗?
Cleverly Street —— 急庇利街
Tonnochy Road —— 杜老志道
Pottinger Street —— 砵典乍街
Davis Street —— 爹核士街
▲欢迎加入上流君粉丝群喔
part.1 被英国王室承包的香港街名
因为曾经受英国治理百年,香港的很多街名都和英国人物有关。
比如英国王室全家齐齐上阵:
位于中环的域多利皇后街是以英女王维多利亚命名,延伸路段还有“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这一带是香港一直以来的市中心,美食和金融区极多。
不过,人家明明是女王来着。虽然香港政府曾于1890年澄清错处,但名字却还沿用至今。
▲皇后大道中“亚厘毕”系列街名则是以维多利亚女皇的丈夫亚厘毕亲王来命名,干诺道是纪念维多利亚女皇的第三个儿子干诺王子1890年访港。
▲亚厘毕里、下亚厘毕道、上亚厘毕道,都是以维多利亚女皇夫婿亚厘毕亲王命名除了英国皇室,几乎每一任港督也都在香港的地图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比如上面提到的砵甸乍街,就是香港第一任总督的名字。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他是英方全权代表。184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签署《香港宪章》,宣布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砵甸乍爵士成为香港第一任总督。
▲砵甸乍爵士坚尼地城区的爹核士街,是香港第二任总督戴维斯爵士的中文名,外地游客们的著名“剁手圣地”弥敦道,是以第13任港督弥敦爵士命名的。
历史上,港英政府共上任28位港督,只有5位没有纪念街道。年代愈久的港督,以其命名的街道愈接近上环、半山及山顶,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集中在这一带。
part.2 对香港有巨大贡献,也有纪念街道
被记住的并非只有上面这些,很多对香港有过突出贡献的人们,也有纪念街道。
现在菲律宾佣工们在劳工假日休息时聚集的遮打道,以香港亚美尼亚裔商人保罗·遮打命名。他提出了中环填海的计划,为了纪念他长远的投资策略给香港带来的巨大变化,命名了一条遮打道。
▲中环遮打道上,菲佣们的周日聚会九龙油尖旺区的佐敦道,则是为了纪念协助香港扑灭鼠疫的英国病理学医生佐敦。1894年香港爆发大规模瘟疫,死伤数千,是佐敦带领小组多次探访查明病因,确认为鼠疫。
印度的小伙伴也成为街名的一份子。在尖沙咀的么地道就是以印度商人么地爵士命名,因为他曾经赞助巨资十五万港元成立香港大学。
▲么地爵士
part.3 在香港逛上一圈,带你环游世界
以城市给街道命名,并不少见,比如上海就用1452条以市区命名的道路组成了一张中国地图(戳链接有惊喜)。
但香港最特别的一点在于,它有很多以其他国家城市命名的街道,甚至这些地方在当地已经取消,却还在香港保留。
像金巴伦道,它是以英格兰历史上的坎伯兰郡命名。但这个郡名早在1974年就已经在英国取消。还有九龙塘约道,是以英格兰历史上的约克郡命名的街道。
还有不少街道以美国的某些城市命名。像以蒙特雷县卡米尔海命名的卡米尔径、以洛杉矶县圣塔蒙尼卡命名的蒙尼卡径。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荷兰、德国、东南亚等地方的街名,荷兰道、缅甸道、西贡道、河内道……想要“环游世界”,在香港可以说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
part.4 都是翻译惹的祸
殖民地时期,英国占领香港后,就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道路建设,所以香港的很多街道,都是先有英文名,然后才有中文译名,中文译名又以粤语发音为准。可由于当时官员的英文水平非常不稳定,所以弄出了不少乌龙。
窝打老道,猛一看一脸懵逼,但它其实来自英文Waterloo,内地通常会音译成“滑铁卢”,也就是说,如果让我们翻译的话,可能就是“滑铁卢大道”;同样让人看不懂的荷里活道,原本英文是HollywoodRoad,“好莱坞路”。
▲荷里活道马己仙峡道,听起来又“仙”又“侠”,好像是从金庸小说里出来的名字,只有结合路牌下面的英文“magazine”,才能得出“真相”——“magazine”除常翻译作杂志外,其实还有“军火库”的意思。
1863至1868年间英军在该处建立火药库,到1905年又加建了第二座,所以其实是以道路所绕着的前英军军火库命名的街道。
▲马己仙峡道不过,上面这些都没有列拿士地台的命名更“离晒大谱”。
列拿士地台本应为纪念地主 Alexander而命名,但据说登记的官员用了中文由右至左的读法去看英文字母,结果就将 Alexander 误写成 Rednaxela,也就出现了“列拿士地台”这么一个念起来十分费劲的名字。
▲列拿士地台别看香港地方虽小,道路却极其四通八达,错综复杂。根据地政总署的纪录,各种有名没名的街道,加起来有4000多条。
4000多条街道,代表着4000多种情结,作为曾经华洋杂处的香港,它们也在告诉着我们此地独特的历史。对于香港人来说,街道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地方的标识,更加是传统甚至精神。
比如喜帖街,2004年初,香港政府计划重新开发此区时,就曾经引起当地居民们的强烈反对,大家担心会破坏了这条街道原本悠久的历史。
▲喜帖街在香港的街头,每每看见黑字白底的指示牌,总会让人浮想翩翩,仿佛窥见了他们光鲜亮丽下的另一面。
就像最令人感到亲切的洗衣街,以前这个地方的确有一条小水溪,附近的妇女们都会到这个地方洗衣服,甚至还会接附近居民们的衣服回来洗,慢慢成了不少人谋生的行业。西洋菜街和通菜街,曾经因为种植西洋菜和通菜的农田而得名。
▲洗衣街虽然时过境迁,街道们最初的特色早已不在,不少更是连名字都改了,但是它们却生动地记录了某一段时期人们的生活,对于港人们来说,初心的情感依旧存留,那份属于他们自己的香江回忆也永远不会改变。
在2017年新印制的《香港街》中,有21条街名修订范围或改名。
最后来个无奖竞猜,下面图片打一香港街名,评论里期待大家的回复↓
你有哪条印象特别深的街道吗?
留言告诉上流君
[1] 香港街道命名考源.[M].市政局.梁涛.1992年
[2] 香港历史文化小百科.[N]尔东.明报出版社.2004-11
[3] 以中國地名命名的香港路名.[EB/OL].亞洲週刊.2016-02-01
[4] 街道名稱趣談 (上).[EB/OL].房協長者通.2016-07-27
网友评论